第64章 端午時節粽香濃(1 / 1)

商場、超市和報刊雜誌上那五顏六色的粽子廣告,似乎在不停地提醒我們:中國人的傳統佳節端午節就要到了。端午節吃粽子,現在老幼皆知,但為什麼要吃粽子呢?就不見得人人皆知了。

關於粽子的來曆,記得小時候聽老師講,是為了祭投江的偉大愛國詩人屈原而發明的。老師說得沒錯,據南朝梁吳鈞《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農曆五月初五詩人屈原自投汨羅江後,常年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於水中,以驅蛟龍。

粽子古稱“角黍”“筒粽”,據記載,早在春秋時期,用菰葉包黍米成牛角狀,稱“角黍”;用竹筒裝米密封烤熟,稱“筒粽”。東漢末年,以草木灰浸泡黍米,因水中含堿,用菰葉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為堿水粽。隨著時間的推移,粽子的花樣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受人們的喜歡。到了唐朝,粽子更是端午節必不可少的節日食品。當時的詩人姚合就寫過“渚鬧漁歌響,風和角粽香”的詩句,唐明皇也有“四時花竟巧,九子粽爭新”之句。可見當時宮廷十分流行,民間也很普及。1988年江西省德安縣出土的南宋周氏墓裏發現兩隻粽子,這是迄今所見的華夏最早的粽子實物。粽子係在放置於死者右手的桃枝一端,外皮為粽葉,萱麻捆紮,長6厘米、寬3厘米,現存江西省博物館。

粽子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迄今為止文化積澱最深厚的傳統食品,它渾身充滿“中國元素”。中華民族曆來講究勤儉,從來不奢侈浪費,尤其是糧食。端午正值江南的黃梅季節,糧食等農產品難以保存,容易發黴變質,於是,把糯米雜糧等,用植物寬葉包裹,放到開水中多次高溫煮透,反複殺菌消毒,得以較長時間保存。用葦葉、荷葉、菰葉包粽子,一是取材方便,這些葉子在農村河邊容易采集,可謂價廉物美,人人可以享用。二是這些植物葉子香氣清新,煮熟後更是清香撲鼻,形式與內容相得益彰,正好符合中國人崇尚綠色的標準。粽子之所以流傳至今,還有一個重要原因是,不管家庭貧富,都可以做得起吃得起。富家可以包火腿粽子、肉粽子、八寶粽子等,一般家庭可包紅棗粽子、蛋黃粽子等,再貧寒的人家也可以包白米粽子、雜糧粽子等,無論什麼口味,大家都一樣樂在吃粽中。

曆代墨客文人,給我們留下了許多關於粽子的絕妙佳句。“萬戶家中纏米粽,三閭廟外吟君賦”“粽葉香飄十裏,對酒攜樽俎”“端來一盤大粽子,午陽高照普天慶”“艾可驅邪,處處慶天中令節;粽能益智,農家逢地臘祥光”“五日開筵拜玉壺,輕衫團扇記招呼。葛陽酒熱金樽暖,角黍蒸香透綠蒲”。宋代楊無咎在《齊天樂,端午》中寫道:“疏疏數點黃梅雨。殊方又逢重午。角黍包金,菖蒲泛玉,風物依然荊楚……。”

萬水千山“粽”是情,不吃粽子可不行。如今,端午節已是全民法定放假節日,節日裏大家在開心劃龍舟、吃粽子、喝雄黃酒的同時,希望還多多想起那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最好還朗誦一下他的詩句: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寫於長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