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這些記載和傳說中,我們是否可以假定:葛洪煉丹之材料就是可以治病的五色土。
今天的羅浮山衝虛觀旁仍有乾隆二十四年,廣東提學吳鴻題字的“稚川丹灶”,然隻是紀念性建築。“稚川丹灶”是道教學者、煉丹家、醫學家葛洪煉丹的工具。據傳,爐體由爐座、爐身、爐鼎三部分組成,高3郾54米,四邊形底座,邊長2郾25米。丹灶的周圍,按五行學說,東西南北中,分別填上青黃赤白黑的五色土。煉丹灶是用二十四條青麻石砌成,呈八角形基座,按方位,分別雕刻乾、坤、震、巽、坎、離、艮、兌的易經陰陽八卦圖形,以及各種靈禽異獸、奇花異草的圖案。四角的石柱上還有栩栩如生的雲龍浮雕。頂端為道家八仙之一鐵拐李的葫蘆之形。據傳,葫蘆中間,還有一條可轉動的柄,頂蓋做成十分別致的荷葉形。這樣的煉丹灶,就當時的工藝水平而言,已是最先進的了。相傳葛洪煉丹時,先齋戒百日,沐浴五香,至加清潔,勿近汙穢及與俗人來往;又不令不信道者知之,毀謗神藥,藥不成矣!(《抱樸子內篇·金丹》)還要安心守護,致祈禱之詞,經過七七四十九天方能煉出九轉金丹。
灶台依舊,石壁上風雨侵蝕的斑痕,不禁讓人遙想當年氤氳升騰景象,猶如仙女的霞衣掛在上麵。鬆風如濤,好似琴鳴。“丹灶三年火,蒼崖萬歲藤。”就在這裏,葛洪帶著他那仙丹煉成燦爛如黃金的夢想,燃起了燒金的紫煙,練就了“守丹灶而不顧,煉金鼎而方堅”的意誌和毅力,但也多少讓身後含愁眉黛綠的羅浮仙子,發出了殷勤不為學燒金,道侶惟應識此心的怨歎。
雲來萬裏動雲去天一色
五色雲,又是羅浮山的一大奇觀。
據傳唐朝天寶九年(750),衝虛觀的道士辦齋會,忽然看見有五色彩雲起於獅子峰麻姑台,其中何仙姑騰雲駕霧,在縹緲雲端向道士揮手,所以獅子峰曆來被視為神仙的雲遊之地。峰頂有座玲瓏別致的亭子叫曠心亭,是觀山看雲的極佳地方。極目遠眺,遠處的駱駝峰、玉女峰等景觀盡收眼底。這裏還是飽覽衝虛觀仙境的理想之地,也難怪在此登亭眺望的人有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穀忘返的感慨。
羅浮山上無論天氣陰晴都有各種各樣的飛雲,常出現的蓮花雲、墨雲、彤雲、流雲、象形雲,五色紛呈,美不勝收。最值得回味的是辛醜十月初八黃龍觀重建開光之日,當天下午二時三分,參與者都親眼目睹了南麵白雲恍若雙龍騰飛、遊弋太蒼,雖是雲氣所致,但如此巧合,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廣東新語·山誌》雲:山高絕處,匪惟人跡不到,即日月亦不曜。煙霧霏霏,四時若雨,故頂以飛雲名。
飛雲頂,頂部平坦,花草並茂,雲霧繚繞,氣象變化萬千。據《羅浮山誌》記載:“晨起煙雲在山下,眾山露山尖,如在大海中,雲氣往來,山若移動,天下奇觀也。”“雲來萬裏動,雲去天一色”,是古人對飛雲頂的描述。
但凡高山,即可見到雲海,而羅浮山的雲海更有其特色。羅浮山的雲海,要待雨過天晴後才壯美。每逢大雨過後,水汽升騰或雨後霧氣未消,就會形成雲海,波瀾壯闊,一望無邊。羅浮山大小諸峰、千溝萬壑都淹沒在雲濤雪浪裏,尖的峰頂也就成為浩瀚雲海中的孤島。山浮雲海,雲繞峰巒;大小諸峰,猶如茫茫大海寂寞荒島中的片片遠帆。遠望雲海茫茫,翻騰不息,好不氣派。流雲散落在諸峰之間,雲來霧去,變化莫測。風平浪靜時,雲海萬頃,波平如鏡,映出山影如畫。遠處天高海闊,峰頭似扁舟輕,近處仿佛觸手可及,不禁想掬起一捧雲來感受它的溫柔質感。忽而,風起雲湧,波濤滾滾,奔湧如潮,浩浩蕩蕩,更有飛流直瀉,白浪排空,驚濤拍岸,似千軍萬馬席卷群峰。待到微風輕拂,四方雲漫,涓涓細流,從群峰之間穿隙而過。雲海漸散,清淡處,一線陽光灑金繪彩,濃重處,升騰跌宕稍縱即逝。雲海日出,日落雲海,萬道霞光,絢麗繽紛。
我愛大自然,喜歡遠足郊野,尤其鍾情羅浮山。在山上,遠離都市煩囂與嘈雜,呼吸著山林散發的甜美清新空氣,觀賞著五色斑斕的蝴蝶、奇花異草、蔥蔥林木、怪石奇峰、湧泉飛瀑,聆聽著百鳥悅耳的歌聲和山溪潺潺的流水聲,這是一種多麼賞心悅目的享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