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五色,羅浮之彩(2 / 3)

蝴蝶洞,位於羅浮山峰岩下獅子山半山腰,為羅浮山十八洞天之一。洞內寬高有兩米左右,曲曲折折,野藤纏蔓,洞外樹木蔥蘢,花草飄香。昔日有大蝴蝶,兩翼如扇,紋彩絢麗,花紋各別,又名“小鳳凰”,相傳是麻姑遺衣所化。有詩雲:羅浮蝴蝶翼如箕,彩雲晴日向天飛。錦光金色相離披,盛世文章仙人姿。蝴蝶雙飛如鳳凰,仙人騎入道士房。房中誕育鳳凰子,四百山頭山氣紫。

又傳葛洪夫妻在羅浮山同服自煉九轉金丹,雙雙羽化成仙。羅浮百姓前來送行,隻見葛洪遺留下的道袍頓時化為碎片,變成數不清的彩蝶盤旋起舞,後聚於此雲峰山岩,成為蝴蝶洞。後來此洞便常常飛出五彩大蝴蝶,於是人們叫它蝴蝶洞。雖是神話,倒也有趣。清代史學家屈大均《廣東新語》一書曾對此傳說作了簡潔的記述:“羅浮大蝴蝶者,葛稚川之遺衣也。衣化為蝶,蝶複化為衣。”而清代《古今圖書集成》一書也記載道:羅浮山有蝴蝶洞,在雲峰岩下,四時出彩蝶,世傳葛仙所化。清代光緒年間吏部主事、惠州人江逢辰亦有《題葛仙衣冠塚》詩:

何處葬神仙?朱明洞裏邊。

遺衣化蝴蝶,五色似霞鮮。

傳說,大蝴蝶結繭樹葉間,繭中的蛹大如雀蛋,每到冬天,山中人采繭,或以贈客,或以易物。屈大均雲:“羅浮人喜以蝴蝶繭餉客,予入山,必盈袖以歸。”亦有《蝴蝶繭歌》雲:羅浮蝴蝶有洞穴,天蛾吐絲白如雪。千絲萬絲作一繭,仙胎隻為鳳車結。終日纏綿如有情,變化一一通神明。繭中久蟄經霜雪,雌雄之雷不能驚。枝間厚裹烏桕葉,山人采得盈筐篋。四百峰邊大小村,家家皆有大蝴蝶。

相傳,大蝴蝶母子之愛、雌雄之情極深。每年早春二月,在梧桐柳樹之間,一些大蝴蝶在樹枝上作繭,不食不動,抱伏纏綿。七日後繭破蝶出,大蝴蝶挾之而去,雌雄形影不離,其厚愛直至化去。

蝴蝶,是羅浮山昆蟲中的主角,它們攜手飛翔在愛的征途上,無怨無悔。從“梁祝化蝶”的傳說,到大理蝴蝶泉畔“阿龍阿花春水駐”的傳奇,再到葛洪鮑姑的遺衣化蝴蝶,五色似霞鮮,這是愛的宿命還是蝶的宿命呢?你可知道,那些飛上飛下的蝶,曾經見證過羅浮山多少悲歡離合?這些經曆重重磨難的蝴蝶,穿過生命的輪回,飛過流年,飛過滄海,回歸故土,留給我們堅強的美麗。

一丸丹既就五色土猶靈

朱明洞,左倚蝦蟆玉女諸峰,臨以飛雲之頂,右挹麻姑峰,諸秀掩映,流水潺潺,繞洞前以出。此天然古洞,為朱真人所治。在道教上“於卦為離”,稱第七大洞天。洞穀幽深,洞內有洞,天外有天,洞天相接,異彩紛呈;怪石遍地,林木參天,環境清雅,山色奇絕。羅浮山之精華,都集於此,置身其間,有身居世外桃源之感。朱明洞南衝虛觀側,是葛洪煉丹的地方,在這靜謐的地方,卻有一些鮮為人知的“五色土”傳說。據《羅浮山誌》載,灶旁曾懸古劍、古鏡等物,地上留有五色土,有煉丹殘餘物質遺留。

有關羅浮山葛洪丹灶一帶所謂“五色土”的傳說,至少可以追溯到宋人王獻臣《澄虛閣》,詩雲:此地流仙灶,仙人去何早?一粒藥粗成,空山絕靈草。灶傍五色土,令人百病好,況複餌丹人,朱顏幾時老。“羅浮山誌會編》卷十五《藝文誌》)”五色土“就是傳說中的”丹灶泥“明清時期相對豐富的資料反映了葛洪煉丹和”丹灶泥“傳說在粵東民間社會中的廣泛影響。明代陳梿《羅浮誌》卷三介紹羅浮山煉丹處的”丹灶泥“曰:攝土為丸,可以療病。”

明代王臨亨《粵劍篇》卷一曰:丹灶丸,葛稚川丹灶中土也。相傳稚川煉丹時,火盛,丹壓灶中。今人取其土為丸,可以療疾。

郭之美《羅浮山記》稱:相傳稚川煉丹灶傍土五色而有光,或取之丸如豆,沉之水,輒生泡,傾之白氣如煉出水中。

最有代表性的是清代屈大均的記載,其文曰:“衝虛觀後有葛稚川丹灶,夜輒有光,見於龍虎峰上,或以為霞光,非也。取灶中土以藥槽之水洗之,丸小粒,投於水中,輒有白氣數縷,衝射四旁,生泡不已。咳咳有聲,頃之一分為二,二分為四,四分為八,然後融化。服之可療腹疾。道士號為丹渣,嚐以餉客。灶高五尺,周六丈,旁有八卦石一方,蓋昔時鎮爐之用者。”並引用明代黃泰泉即黃佐曰:四山皆有稚川壇址,而丹灶當羅浮山中脈,可謂解道之妙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