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牛舞,是羅浮山民間娛樂性傳統節目之一。其曆史悠久,觀賞性強,場麵壯觀,鄉土氣息濃鬱,是群眾喜聞樂見的鄉土民間藝術。
每年春節或開耕時節,山區的人們就要滿懷深情地歌頌辛勤勞作、默默相伴的耕牛,此時便盛行春牛舞這一活動。“春牛舞”一般由十多個人表演。有“掌牛仔”(牧牛人)用兩手抱著塑料或毛皮製作的春牛道具在前麵引領,淡定又穩重;使牛佬(耕夫)右手掌犁,左手揚著牛鞭邊唱邊吆喝,瀟灑又自如;後麵的男子揮動著鋤頭跟著,調皮又詼諧;四個花旦挑著花籃唱起客家歌謠,曳又浪漫。他們踏著鑼鼓聲邊唱邊舞。樂器雖然簡單,但旋律渾厚、歡快,優美。
“春牛舞”串村走寨,挨家逐戶地拜年。每到一村,先在土地廟前舞牛。而後,村中的每家每戶用鞭炮和鑼鼓迎接。歌手唱起四季歌。歌手們還根據各家各戶的具體情況,隨編隨唱,恭賀大家新春大吉,萬事如意。歌聲一寨傳一寨,“春牛”舞完一村又一村,直至元宵方罷。
表演前,“牛”躺在一邊,在一陣歡快的鑼鼓聲中,由“掌牛仔”引著春牛繞場走幾周,並對“牛”說幾句俏皮打諢話,逗引發笑,渲染氣氛,然後邊舞邊唱“鑼鼓打來喜洋洋,各位觀眾企(站)兩旁”,接著,“耕夫”、“掌牛仔”齊唱“鑼鼓打來叻勒聲,今晚在此打頭棚,各級領導揀(這麼)重視,百花齊放競爭妍”,“鑼鼓打來叻勒聲,舞牛等下就下棚(開始),人多地窄難開檔,借闊地方就開棚”。一段鑼鼓之後,接著又唱下去。表演時,“牛”的舞蹈動作很簡單,隻是隨著牽牛人的唱頌,頭擺尾,作欣喜之狀,來接受人們的稱讚。“使牛佬”是這台戲的主角,動作比較多,一邊唱一邊揮動著牛鞭,唱詞內容樸實,曲調深沉,感情真摯。春牛舞了一陣之後,又有秧歌隊上場,邊扭邊唱,敲鑼打鼓,十分熱鬧。表演者還一邊唱,一邊借助牛耕、鞭牛、吃草等道具和情景,充分表現農民對這一農家寶貝愛憐的純樸感情,動作逼真、和諧,稍有破綻,觀眾就要唱歌來譏諷:“手拿菜花金黃黃,犁田大伯唔在行,丁丁園園團團轉,樣般(怎樣)中間唔開行?”表演者便接過話頭,逗趣作答:鑼鼓打來鬧洋洋,老兄講得也在行,耕田還要水汪汪,留出中間做魚塘。這樣有來有往,使氣氛更加熱烈。有的地方還有一生一旦,分別打扮成新郎、新娘,手持洋傘,肩挑花籃,邊舞邊唱,唱一陣,扭一陣,又敲一陣鑼鼓。唱到興高采烈時,有幾個人走入場中邊擊掌邊跳,和演員一齊起舞,大家互逗互樂。
春牛舞,也叫“唱春牛”,源於遠古先民的打春活動。曾書於春秋戰國時期的《呂氏春秋·季東紀》說:出土牛,以送寒氣。“相應的民間傳說是,每年立春前,夏朝的國王少昊氏之子句芒率領農夫準備翻土犁田,可是犁田的老牛仍畏寒”冬眠“句芒不忍心鞭趕勤勞一生、老老實實的老黃牛,就用泥土製成一個土牛,然後摔鞭響打,以警示老牛”不用揚鞭自奮蹄“老牛被鞭的響聲驚醒後,看見伏地睡覺的同類因貪睡正挨打,嚇得趕緊下地幹活了。從此,鞭打開春的土牛漸漸成了古人的迎春禮儀習俗。傳說,漢代的迎妻接福,就是祭春神農神,都由土牛和農人表演,象征性地向人們展示春耕季節的到來,催勸農桑。宋代以後,春牛活動除圍繞農事活動之外,在原有迎春禮俗的基礎上,更加完善為節令喜慶活動。宋後南遷的羅浮山客家人,包括客家語係的地方,還保留了中原迎春舞春牛的習俗。至今,舞春牛在羅浮山已流傳了五百多個年頭。其起源有多種傳說。其中之一是:遠古時,人間沒有牛,農民靠人力拉犁耕地。天神體恤民情,放仙牛下凡,從此人間便用牛代替了人力犁田。人們為了感謝牛的幫助,就在每年開春之前舉行活動,唱牛讚牛,讚美牛的勤勞、勇敢、誠實、純樸,祈禱一年四季平安、風調雨順、六畜興旺。這種象征性歌舞在羅浮山就流傳著春牛春牛,黑耳黑頭,犁地耙田。越嶺過溝,常年辛勞,五穀豐登……”的春牛調。
“春牛舞”是地戲的一種。演出設置簡陋,以唱為主,有做手、台步、圓場等簡單演出動作。它不需要舞台、布景、戲幕,與觀眾麵對麵,背靠背,通俗易懂,是老少鹹宜的演出,深受當地老百姓的喜愛。通過這種鄉土氣息濃鬱的春牛舞,人們滿懷深情地讚頌和他們一起辛勤勞作的耕牛,充分表現人對這農家寶貝的愛憐,對未來生活的祈求和期望。表演時,演員和觀眾同聲歡呼,互相逗樂,氣氛濃烈融洽,充滿著農家特殊的歡樂情趣。“做戲是人,看戲是人,打響鑼鼓人看人”,是舞春牛最真實的寫照。這種歌舞活動,在羅浮山下的平安、柏塘、湖鎮、長寧、福田鄉鎮較為普遍,解放前後曾盛極一時。20世紀五六十年代,羅浮山的“舞春牛”進入發展的全盛時期,各鄉鎮都有戲班活躍在羅浮山鄉村的每一個角落,盛況空前。後來一場“文革”,這些節目作為封資修被掃除了,直到80年代才得以恢複。隨著時代進步,這種民間舞蹈現已較少見,僅有福田鎮保留著這一蘊涵濃鬱客家風情,濃縮迷人客家文化的民間藝術奇葩。經過福田橫山頭村幾代藝人的努力,流傳民間多年的春牛舞終於重返舞台,受到越來越多群眾的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