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古觀殘夢(3 / 3)

衝虛觀至今較完整保持了古觀樣貌。有文字介紹,衝虛古觀,大體保持了清代同治年間的樣貌。古樸內斂,不見張揚,很有“道法自然”的意趣,與周圍的環境甚是協調。觀後,蒼鬆古柏,鬱鬱蔥蔥,為古觀擋風避雨;觀旁,綠樹成蔭,繁花似錦,為古觀作“嫁衣裳”;觀前,碧波蕩漾,楊柳水岸,為古觀藏風聚水。清幽靜謐的嶺南園林風景,讓古觀充滿著厚重與神秘。一排排綠色的琉璃瓦,猶如一行行厚重的文字,記錄了古觀1600多年的曆史;殿脊上那些反映仙風道貌、曆史典故、花木樓閣的彩雕,在黛牆青瓦的襯托下,展現出仙境獨特的氣勢和氛圍;脊頂那栩栩如生、精巧的雙龍戲珠浮雕,使這座古觀更顯得莊嚴肅穆。

宋元時期,羅浮山又建了一批庵觀。廣莫庵,原羅浮道士莫洞觀修道處,莫卒後,史東岩捐金營建,成於紹定五年(1232)。見日庵,創建於南宋,道士王寧素曾居此修道。

宋元時期也有大批道士在羅浮山修行,知名道士亦不少。陳楠、白玉蟾、鄒葆光、鄒師正、張月窗、梁真素等著名道士隱居羅浮山修道,這種興盛的勢頭一直保持到明清時期。

白玉蟾,又名葛長庚,南宋道教金丹派南宗教派創立人,南宋道教中傑出的人物。《羅浮誌》曰:“白玉蟾,字如晦,世為閩人,……得翠虛陳泥丸(陳楠)之術。……往還於羅浮山,……其在羅浮山多有詩文。”(陳梿。羅浮誌·卷四,白玉蟾)他原名葛長庚,祖籍福建閩清,生於瓊州。據傳白玉蟾天資聰敏,童年時即熟讀了《易經》、《尚書》、《詩經》、《禮記》、《春秋》等諸經,12歲舉童子科,可見白玉蟾聰穎過人。宋開禧二年(1206)冬,隨金丹大師“泥丸真人”陳楠至羅浮山學道。經過九年苦修,“始得其道”,後被尊為道教南宗五祖之一,被詔封“紫清真人”。

白玉蟾是內丹理論家。其內丹學說的中心為“精、氣、神”,主張性、命雙修,先命後性。其理論多融佛家與理學思想,聲稱“至道在心,即心是道”,與佛教六祖惠能提出的“見性成佛”、“心即是佛”的禪理心心相印,對五代以後道教的修煉方術有較大影響。

滄桑羅浮,千年道教。羅浮山道脈源遠流長,一脈多承。傳承關係複雜,這裏既有金丹派係,又有符籙派的靈寶派,同時還有全真龍門派。正因為羅浮山道脈傳承千年未斷,因此,羅浮山道觀的建設隨著道教的興衰曾幾度起落,經過千餘年的屢廢屢興,有的早已荒廢。延至近代,再經兵燹和人為破壞,多毀於一旦,留存至今者,僅為其中很少的一部分。

惟其留存甚少,更彌足珍貴。現存的衝虛觀、酥醪觀、九天觀、黃龍觀等,不僅是羅浮山悠久曆史文化活的見證,更以其曆史的厚重向世人訴說其悠久。無論是現存的,還是消失的,羅浮山道觀所展現出的無窮魅力,總讓我們無法抵擋。於是我們去體味那流傳的動人故事,走進嶺南最豐富的原始森林,穿越時空隧道,順著崎嶇的山路,披荊斬棘,去尋找那千年羅浮道教古觀的文明遺韻。

衝虛觀為葛仙南庵故址,前麵已作介紹。宋代哲宗賜額改為“衝虛觀”。“衝虛”一詞,見老子《道德經》,“大盈若虛”,“道衝,而用之不窮”,意即隻有“無”,才能顯出“有”來。當人們進入觀後,再度回望時,才發現這意境的妙處。空曠的門洞中,生出許多有來,確有仙境之妙了。有詩三首:

聞道丹砂可駐顏,兵符自解向君前。

羅浮半夜梅花月,看到仙書第幾篇?

懶遊大海龍常伏,寂守空山虎亦瘖。

自把癭瓢澆藥去,洞門花落晝沉沉。

蓬萊閣上紫煙生,朝鬥壇邊鬥柄橫。

雲臥三更仙夢醒,滿天明月步虛聲。

黃龍觀為葛仙西庵故址,始建於南漢前原金沙洞,後改為黃龍觀,傳有南漢王劉岩飛龍在天的夢境。創建於康熙年中(約1682—1702)為衝虛觀住持張妙升創建,毀於文革時期。於1993—1995年,由香港青鬆觀撥巨資在原址重建。規模超過羅浮山各道觀。有詩三首:

何處天華有故宮,降王執梃去匆匆。

秋風吹醒黃龍夢,牛角河山夕照中。

一徑陡如盤鶻起,萬鬆怒作老龍號。

傷心別有先朝史,落日空山吊汝曹。

西風木末一亭孤,夢裏黃龍忽有珠。

我自尋秋舒倦眼,青山盡處莽平蕪。

酥醪觀為葛仙北庵舊址,始建於晉代,有“安期神女會玄丘”的傳說。有曰:失修,清代幾經興廢修複,曆年居諸屢易,塵劫又生。清康熙末年(約1717),龍門全真派第十一代傳人曾一貫任衝虛觀住持,其徒柯陽桂在浮山處選址重建。

九天觀原建於泉源福地,原名明福觀,南漢所建,此處為泉源福地。讀書人多在此攻讀,有官至尚書者。宋神宗趙頊曾為明福觀門匾額題字。有詩曰:誰言九天高?今忽在平地。仙院闃無人,鬆陰雙鶴睡。

白鶴觀始建於晉前,為葛仙東庵舊址。現存有宋時摩崖石刻,已被轉移。

長春觀始建於唐前,原為孤青觀,唐時改為長春觀,宋代又改為孤青觀。

茶山觀始建於清乾隆末年,為供奉赤鬆大仙黃野人而建。有詩曰:雲中雞犬聲,仙家在何處?一徑入雲深,落日攜筇去。

何仙觀始建於宋代,為奉祀何仙姑而建。

叢林觀始建於明太祖洪武二十四年,為響應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寺觀合並為一而建。

在羅浮山道觀的修建曆史中,道教承襲和發展了古代神仙居於天上、海中或名山的傳說,陸續衍生出一些仙山蓬萊的神話,逐步形成了比較完整的宗教神學理論。

羅浮山的道觀建築完全符合“道法自然”的思想,這種人文景觀處處體現了“天人合一”的追求。羅浮山道觀的人文景觀大致有兩個鮮明的特征:一是以道教宇宙觀進行總體布局,構思精巧,多而不亂;二是單個建築物的造型、選擇都盡量和自然地形相結合,努力展現道教天人合一的思想。

羅浮山的道觀建設按照《洞玄靈寶三洞奉道科戒營始》卷一《置觀品》所規定的宮觀營造法式。在總體上由兩部分建築組成,一為奉祀神靈之宮殿,此為主體建築,形製較大;二為道士居室,包括方丈室及道士各種生活用房,此為附屬建築,一般從簡。主體建築中,必有一兩座主殿,處於突出位置。此主殿奉祀何神,有同有異。

根據“凡修建宮觀者,必先構三清巨殿,然後及於四帝二後,其次三界諸真,各以尊卑而侍衛,方能朝禮圓全,無慊於焚修夤奉之心”之原則,羅浮山的道觀皆以三清殿為主殿。“三清”是道教最高的尊神,分別是:“玉清”之元始天尊,“上清”之靈寶天尊,太清之道德天尊。

現存的羅浮山道觀,與羅浮山的風景融為一體,錯落有致地分布在羅浮山東西南北麓,被群山疊翠所包圍,殿堂瑰麗,山水秀美。包含豐富文化內涵的諸神之殿、碑亭廊苑,賦予自然山水與人文的重新詮釋,山水與宮殿、自然與人文,在這裏得到圓滿的結合。

也許這是一個美麗的傳說,也許是古代文人的經典之作,但是羅浮山在道教的意念中,在道人的眼裏,在百姓的心中是一塊風水寶地。

空山鳥語兮,人與白雲棲。穿過一片靜謐的青山幽林,一座座千年古觀悄然而立,紅牆綠瓦,金碧輝煌,飛簷翹角,氣勢恢宏,境界非凡,香火鼎盛。而那些泉枯樹折,雜草叢生,殘垣斷壁的古觀遺址,顯得那麼滄桑與淒涼。那不是千百年,數萬載,時間如流水,劃過有聲有息;片刻間,永恒逝,殘夢如微風,拂過則留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