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古觀殘夢(2 / 3)

其次是葛洪家族一直與羅浮山有緣。據有關記載,葛洪從祖葛玄曾率領眾道士到羅浮山活動。“精思念道,常服餌術,能絕穀,連年不饑。……恒周旋括蒼、南嶽、羅浮。……弟子有五百餘人。”北宋霍暉《衝虛觀記》認為葛洪晚年求為勾漏令而停滯於羅浮山,“蓋自從祖仙翁孝先吳時在(羅浮山)飛雲頂修丹以來,風流相承,豈特鹹和而避地遠行而然也”。

葛洪隱居羅浮山,不僅在闡發道教理論上有卓越貢獻,而且實現了事業、愛情雙豐收。

葛洪在初進羅浮山時,絕意仕進,潛心研修道學,深得當時南海太守鮑靚的賞識,鮑靚將道書《三皇文》傳授給他。永嘉六年(312),鮑靚將女兒鮑姑嫁給葛洪為妻。《晉書·葛洪傳》有記載:“葛洪)後師事南海太守上黨鮑玄,玄亦內學,逆占將來,見洪深重之,以女妻洪,洪傳玄業。”葛洪此時已經潛心修道,服食養性,並繼續《抱樸子》的寫作。因此,葛洪在羅浮山留有眾多的遺跡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其中最為出名的是“遺履軒”,相傳是葛洪與其師鮑靚常常徹夜談經的地方。關於此軒還有一個頗具神話色彩的傳說:

一天,師徒兩人談興正濃,一直到拂曉時分仍無睡意,忽然,隻見一對玄燕朝他們飛來,可是,當他們將這雙燕子網住後,卻發現哪是燕子?分明是一雙靴子!當然這也不是普通人穿的靴子,所以,便留下了神仙遺履於此地的傳說。此軒得名即起於這個傳說。在這個遺履軒上,還有一塊青石板,長約五尺,高一尺,闊半尺,背倚巨石,恰似臥榻。然而這樣窄的臥榻,也隻有仙人才可以享用,所以也就留下了另一個傳說,說的是古代曾有一位仙人在此靜臥,因此古青石板又稱仙人臥榻。

《羅浮誌》卷二更指出遺履的地方:“遺履軒,在蓬萊閣後,鮑仙、葛仙夜談之所。”(陳梿郾羅浮誌·卷二,軒轅集)意為:遺履軒在羅浮山蓬萊閣後麵,是鮑靚和葛洪晚上交談論道的地方。

離遺履軒不遠處就是蝴蝶洞,聽名字應該與蝴蝶有關,或是能看見大群的蝴蝶。鑽進去看,洞內寬約兩米,高也有兩米左右,曲曲折折,燈光雖暗,卻增加了幾分神秘感。有人到處找蝴蝶不得,很困惑。何謂蝴蝶洞?傳說葛洪煉丹服後仙逝,羅浮百姓前來送行,隻見葛洪遺留下的道袍頓時化為碎片,變幻成數不清的彩蝶盤旋起舞,後聚於此雲峰山岩,成為“蝴蝶洞天”。後來此洞便常常飛出五彩大蝴蝶,於是人們叫它“蝴蝶洞”。雖是傳說,倒也有趣。

道法自然,羅浮道觀氣勢恢宏

隋唐時期,羅浮山已成為南方重要的道教名山。這裏不僅道觀林立,而且高道雲集。不少著名道士隱居羅浮山,許多有名的高道都將羅浮山作為自己修行的地方。最為出名的是蘇元朗、軒轅集等先後隱居在羅浮山修行。

蘇元朗。據《羅浮山誌》記載,他曾經隱居在句曲山(今江蘇茅山)學道,得司命(三茅真君)真秘,修道成仙。開皇(581—604)年間,修道於羅浮山青霞穀,自號青霞子。為發明太易丹道,作《太清石壁記》及《茅君歌》,後發明太易丹道,作《寶藏論》。從遊的弟子聞朱真人服靈芝得仙,競相談論靈芝春青夏赤秋白冬黑,隻有黃芝產於嵩高,遠不可得。元朗笑著說:“靈芝在汝八景中,蓋向黃房求諸?”諺雲:天地之先,無根靈草,一意製度,產成之寶,此之謂也。“於是撰著《旨道篇》闡明內丹修煉之法。自此,道教才知道有內丹。又鑒於《古文龍虎經》、《周易參同契》、《金碧潛通訣》三書”文繁義隱“於是纂寫為《龍虎金液還丹通元論》,”歸神丹於心煉“用外丹名詞解說內丹,提倡性命雙修”,以此為內丹修煉的核心。

軒轅集。唐代惠州道士,號稱羅浮先生,武宗會昌三年(843),居京師。宣宗即位,誅趙歸真,流集於嶺南,遂居羅浮山白雲洞修道。人傳其數百歲,麵容不見衰老。更為奇特的是,他居暗室之中,卻可以看到數丈遠。據說他每次去深山中采集藥材,毒蛇猛獸不僅不傷害他,而且還來保護他。他治病時,隻要用布巾一揮,病人立時痊愈。《東觀奏記》中有一則故事印證了人們的傳說:唐宣宗晚年酷好仙道,廣州監軍使吳德勵在離開京師赴任時,腳已得病三年,行走時蹣跚不便,可是三年後,他從廣州返回京城時,腳病卻完全好了。宣宗感到十分奇怪,問吳德勵原因。吳德勵說是羅浮山人軒轅集治愈的。宣宗一聽,迅速派人召見軒轅集赴京師。這個故事在《舊唐書·宣宗本紀》中有詳細的記載:大中十二年(858)正月春,羅浮山人軒轅集抵達京師,唐宣宗召見他詢問長生的秘訣,他的回答是:絕聲色,薄滋味,哀樂一致,德施無偏,自然與天地合德,日月齊明,雖堯舜禹湯之道可之,況長生久視乎?……南海奏先生已歸羅浮矣。[陳梿。羅浮誌·卷四,軒轅集]唐皮日休《題羅浮軒轅先生居》雲:

亂峰四百三十二,欲問徵君何處尋。

紅翠數聲瑤室響,直檀一炷石樓深。

山都遣負沽來酒,樵客容看化後金。

從此謁師知不遠,求官先有葛洪心。

在唐代的許多政治事件中,我們常常會看到羅浮山道士的影子。例如,在著名的會昌滅佛中扮演主角的唐武宗,即位後十分寵信道士趙歸真,對趙歸真的話是言聽計從。趙歸真利用武宗對他的寵信,舉薦了號稱有長生之術的羅浮山道士鄧元起。鄧元起被迎入禁宮中後,與衡山道士劉玄靖一起和趙歸真結成幫派,共同詆毀佛教,攻擊釋氏,最終導致了會昌滅佛事件的發生。

隋唐時期,羅浮山的道事之所以蓬勃發展,是因為羅浮山的道觀建設如日中天,唐代由於皇室大力扶持道教,道士之居所進而被建築為“如王者之居”,稱為宮、觀。從此,宮、觀作為道士祭神和居所之名被確定下來,不再使用治、靖、廬等名稱。此後,規模較小,或未被皇帝敕封者,仍有精舍、道院等稱謂,但宮、觀始終是它們的代表名稱。為了區分和確指的需要,眾多宮、觀又各有具體名稱。其命名之根據,或據經書,或據其他神祇名,或據道士名號,或據地名,或據曆史傳說故事,由於羅浮山具備道事活動得天獨厚的環境,加上皇朝的大力支持,至隋唐時期,羅浮山道教宮觀建設已經邁進了“中國道教殿堂化”的行列。

宋·霍日韋《衝虛觀記》曰:今衝虛觀,乃(葛洪)都虛(庵)之遺址,(晉)義熙(405—418)初,始置祠以祀之。逮唐天寶(742—755)中,令守者十家,已而為觀。……視羅浮二山諸觀為甲。九天觀,在衝虛觀東,五代南漢時建。宋改名明福觀,蘇東坡書額。長壽觀,原葛洪西庵基,五代南漢時建,名天華宮,俗呼南天華,宋改長壽觀。酥醪觀,葛洪北庵基,建觀年不詳。宋蘇軾有《懷酥醪觀安期生詩》,或許唐時已建。會仙觀,在增城縣南鳳凰台,傳為何仙姑舊居,唐大曆(766—779)間改建為觀,於觀左立仙姑祠。隋唐時期,羅浮山已成為南方重要的道教名山,建起一批宮觀。其最早者,當推衝虛觀。

《羅浮山誌彙編》卷三引宋代郭之美《羅浮山記》曰:“晉鹹和(326—334)中,葛洪至此以煉丹,從觀者眾,乃於此置四庵,山南曰都虛,又曰玄虛,又改名衝虛。”可見,羅浮四庵,就是葛洪第一次隱居羅浮山時建的四庵,著名衝虛觀前身為都虛觀。葛洪“羽化升天”後,晉安帝義熙初於此置“葛洪祠”。時至唐玄宗天寶年間(742—755),逐步將其擴建為“葛仙祠”,並置守祠十家。後至宋元祐二年,宋哲宗趙煦稱帝時,賜“衝虛古觀”匾額始名,該名沿用至今。當然,這段曆史,也是借鑒一些史書整理出來的。然而,衝虛古觀,依然“道貌”凝重,道味濃烈。有文字介紹,衝虛古觀,曆代均有修葺,衝虛觀幾經修建,現觀是1985年香港圓玄學院等道教團體捐修的,經一番修葺,基本恢複了昔日金碧輝煌的原貌。衝虛觀因為是葛洪所創建的道教聖地,所以現已成為嶺南所有道觀的祖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