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以為舞獅表演就此結束,精彩的節目還在後頭,那就是獅子“打棚”,即武術表演。首先打的是“四門子”拳路招式,出場的人雙手抱拳向各位鞠躬,然後朝四個方向同打一套拳路。依次出場表演的是棍、刀、劍、耙、戟、凳套路。耍拳是令人感興趣的,那些壯漢光著上身吆喝著,剛勁有力,虎虎生威。我雖不知那些拳術叫什麼套路,但套路雖短,招式俱全,這些套路既有觀賞性又有實用性,深受武術愛好者的青睞。棍術讓人眼花繚亂,那棍子舞起來鋪天蓋地,我們曾試著將果皮扔過去,結果果皮被棍子反擋回來,射在人群中,人群霎時歡呼雀躍起來……
令人惋惜的是,這樣快樂的活動自從我小學小學六年級畢業的那一年起就消失了。
那時還小,不懂得什麼叫藝術,但表演者在舞動時那種歡欣雀躍、輾轉騰挪,所表現的喜、怒、哀、樂、動、靜、驚、疑等神態,令我難忘,場上高聲的喝彩,雷鳴般的掌聲,似乎還在耳邊回響。
舞者如癡如醉,情感奔放,技巧嫻熟;觀者屏息斂氣,怦然心動。美麗與粗獷相映,蕩氣回腸的野性之美,讓觀者心曠神怡……
記憶催生了聯想,很自然地引出了對獅舞文化的遐想。
獅舞是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獅舞是中國與西域之間文化交流的產物,是多元文化碰撞的結晶。
獅舞源遠流長。獅子雖然不是出產於中國,但中國卻有地地道道的關於舞獅的文化。舞獅是從舞虎演變而來的,相傳漢代的道教天師派鼻祖張道陵居龍虎山,坐騎是虎,漢代百姓是舞虎而不是舞獅。東漢明帝時,佛教傳入中國。到了南北朝,佛教大興,據說佛教文殊菩薩的坐騎是獅,隨著佛教的流傳和影響,獅子備受民間百姓崇敬,所以舞獅便逐步代替舞虎。唐代詩人白居易詩中有假麵胡人假獅子,刻木為頭絲作尾。金鍍眼睛銀貼齒,奮迅毛衣擺雙耳的描述,可謂古代舞獅的生動寫照。據記載,南北朝以後,舞師在民間日益盛行,盛唐時更是發展到了用鑼鼓伴舞。明清以後,獅舞逐漸分成南北兩派,南派以廣東獅為主。
關於南獅,源遠流長。據傳,嶺南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凶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糟蹋農作物。鄉民不勝其擾,便召集眾人,用竹篾紙料,依其形狀,紮成獸頭,塗以各色,用各種布料裁成三角形狀,製成獸身,再集鄉民數十,攜帶響器,伏於地頭田間。等年獸出現時,兩人持著獸頭舞動,其他人隨之打擊響器,聲震田野,果然驚走年獸,從此不再出現。民間因紙紮獸頭能驅逐年獸,便每年製作此獸頭,於除夕舞之,即舞年。後來人們認為獅子為獸類中威武瑞祥的動物,便將舞年改為舞瑞獅。因為獅子是獸中之王,勇猛的代表,吉祥的象征。獅子外形威武,動作剛勁,神態多變。它是祥瑞之獸,能驅邪鎮妖,保佑人畜平安,因此民間舞獅活動就一直流傳下來。
從遠古走來的獅舞,穿越曆史的長河走進了當代的生活,它經過千百年的錘煉,以神奇的力量,演繹著瀟灑飄逸、剛柔相濟、神奇威武的形象。在舞獅中,滲透著中國傳統審美情趣的獅子形象,已不是凶惡、猙獰的野獸,而是被美化成威風可愛,象征和平安寧、五穀豐登的瑞獸。舞獅所追求的傳神境界,就是模擬獅子的形態,實現“神形”的高度統一。例如,舞獅時,人們欣賞的是獅子“喜”時的“笑”、“怒”時的“吼”、“哀”時的“呆”、“樂”時的“悅”、“動”時的“蹭”、“靜”時的“盼”、驚時的“栗”、“疑”時的“愣”等。這“形”與“神”的統一、和諧,是舞獅所表現出來的境界,表達著人們美好的願望。
舞獅,是一壺陳年的老酒,它根植於民間,醇香樸素,令人回味無窮。
古老的民間舞獅,在時代浪潮的衝擊下,並沒有消亡滅絕,反而不斷發揚光大,經久不衰。它不再走街串巷,不再是簡單的玩耍表演,舞獅不僅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同時又能鍛煉人的身體和意誌,有著弘揚民族精神、激勵人們團結向上的力量。於是現代舞獅就在傳統的基礎上應運而生。它不再隻是民間的娛樂活動了,現代的舞獅已將舞蹈、雜技和武術以及中國傳統文化融為一體。
舞獅,它依托武術,舞武一體,娛神娛人。它飄逸灑脫,剛柔相濟。這項傳統表演藝術的最大特點就是把民間精湛武藝與傳統舞獅表演巧妙地結合起來。
一場舞獅表演,要將舞獅的形態表現、動作難度、獅樂配合,舞獅的步形、步法、套路編排,獅形、服飾、禮儀表演,加上鑼鼓、鈸的緊密配合體現出來,讓人看到一場緊張、驚險的舞獅表現,更讓人看到獅子麵對艱難,排除萬難、勇於拚搏,最後取得勝利的過程,這也是擬人化了的一種人生啟迪——人生何嚐不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