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詩意羅浮(3 / 3)

白玉蟾,這位詩畫兼修一身桀驁的高道,博覽群書,學問豐富,道行高深,自然筆法超然不俗,非同凡響。為人豪爽俠義,狂飲而不醉,常乘酒興即席揮毫,所作篆、隸、草書,所畫人物、梅竹,恣肆、俊逸,在閩、浙、粵、贛、鄂一帶頗有影響。其畫跡有《修篁英水圖》、《竹實來衾圖》、《紫府真人像》、《純陽子像》,著述有《海瓊集》、《道德寶章》、《羅浮山誌》等。

論詩重性情,品畫先神韻。這風雅之地,其承天地獨存之尊嚴、神韻和霸氣,自然激發起不少藝術家的創作靈感,令他們在此揮灑丹青,創作出絕妙的書畫作品,給後人留下了珍貴的藝術財富。

陳汝言,元末明初畫家、詩人,字惟允,號秋水,臨江(今江西清江)人,隨父移居吳中(今江蘇蘇州)。擅畫山水,曾遊羅浮,繪有《羅浮山樵圖》、《山居圖》、《百丈泉圖》等。《羅浮山樵圖》非常大氣,圖中層巒疊嶂,溝壑縱橫,大小山崗,密林叢生,山莊村居隱現於其中,一派草木繁茂、生機勃發之景。一股飛泉自遠處山峰飛瀉而下,至山腳變為潺潺細流,注入大河。筆法沉著而秀朗,用墨嚴實而蒼渾。

王蒙,元代畫家,浙江湖州人。其工人物,尤擅山水,縱逸多姿,得意之筆常用數家皴法,且又變古創法,自立門戶,與黃公望、吳鎮、倪瓚等合稱元四家。對明清及現代山水畫影響極大,傳世作品有《青卞隱居圖》、《葛稚川移居圖》,圖錄於《中國名畫寶鑒》及《中國曆代名畫集》。其中《葛稚川移居圖》,是一幅描繪歸隱的富有情節性的山水人物畫。此圖描繪的是晉代著名道士葛洪攜家移居羅浮山修道的故事,截取了葛洪在移居路上的一段情景。整個畫麵謹嚴、深秀,營造出一種理想的隱居環境。王蒙與葛洪雖然年代相隔久遠且身份迥異,但在許多方麵卻有著相同之處:二人皆出自名門,都欲入世做官,卻均遭世棄,最終都選擇了避世隱居。此畫作是反映王蒙避世隱居思想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王冕,元代畫家,詩人,浙江人。少即好學,但試進士不第,存翰林院不就,攜妻孥歸隱深山,賣畫自給,首創以胭脂作梅花骨體,所作之梅花,繁花璀璨,風姿綽約,千絲萬簇,珠脂隱現,生機盎然。繪有《南枝春早圖》、《仿佛蓬萊群玉妃》。《南枝春早圖》是王冕的代表作,畫麵上,一枝老梅虯枝如鐵,從左上方以S形直插向右下角,粗壯的主幹以書法的筆意奮力寫出,挺勁灑脫,渾樸自然,沒有絲毫的拖泥帶水。枝幹的末梢長短粗細各有不同。正所謂:有如鬥柄者;有如鐵鞭者;有如鶴膝者;有如龍角者;有如麟角者;有如弓梢者;有如釣竿者。

丁雲鵬,明代畫家,字南羽,號聖華居士,安徽人。工畫人物、佛像,得吳道子法,白描迷李公麟,設色學铖選,以精工見長,董其昌曾贈印章毫生館,逢其得意之作嚐一用之。他作有《羅浮花月圖》,現藏於上海博物館。

項聖謨,明代畫家,浙江嘉興人。他出生於收藏世家,擅長畫山水,筆意淳雅,設色明麗。也畫花木竹石和人物,尤其善畫鬆,有項鬆之譽。後來家道貧寒,但不附權勢,以賣畫為生。曾遊覽羅浮,作畫寫照,賦詩紀勝。

何裕夫,羅浮人。工畫,學詩及水墨戲圖卷仿李俊明(昂英),為題七言古詩於卷末,以話筆稱之。

宋廣業,清代詩人,長洲(今江蘇吳縣)人,字澄溪,他欲遊羅浮未果,乃取山誌,以想象為臥遊,於是搜索山誌,凡有涉於羅浮之書悉彙致之,詳細披閱,纂取其說,作《羅浮山圖讚》。《四庫全書總目》稱“後來羅浮諸誌,多以是為藍本”。《羅浮山圖讚》為羅浮山總圖及分圖,並附圖說,共有插圖三十一幅。總圖為秀水陸奇繪,分圖出自蘇州畫家楊點之手。線條精細,繁縟縝密,繪刻俱佳,堪稱清初版畫之精品。宋廣業圖讚:天作高山,神靈之宅。第七洞天,佑命南極。福地泉源,二山若一。鐵橋亙虛,丹梯接跡。遠矚增城,輝煌金碧。俯視滄海,空蒙蕩滌。按圖索驥,眼觀耳食。臥遊神往,心空境寂。

此外,曆代不少知名的書法家均曾在羅浮山留下其足跡及作品。如張萱、賴鏡、張墲、石濤、汪後來、許儀、黎簡、韓榮光、上官周、謝蘭生、蘇六朋、費丹旭、居廉、黃賓虹、齊白石、盧振寰、關山月等。

這風雅之地,人文薈萃,不僅翰墨飄香,而且石刻豐富,楹聯工整對仗。鐫刻在秀穀幽岩之間的摩崖石刻,是羅浮山文化遺產中閃亮的明珠,題掛在各處廟觀中的牌匾楹聯,其藝術價值更令人讚譽……

(2011年4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