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千裏之外的廣州讀大學,口味也被迫做出一些改變。拿饅頭來說,廣式饅頭是以點心的身份出現的,以暄軟清甜著稱,裏麵加了大量的牛奶和白砂糖,小小的個頭,一捏更是小得可以忽略不計。這樣的饅頭確實隻能作為點心,不能成為抗餓配菜的主食。倒是偶然間在清真食堂吃到的刀切饅頭讓我大為驚喜,淡淡的麥色、層次分明、獨特的麵香,很有嚼頭,滿足!
據說麵食比米更能養胃,這是有一定依據的。麵和米有著不同的澱粉結構,相對而言,麵食更易消化,因此胃酸分泌偏少,使胃不至於過度疲勞。小麥性甘味平,能養心氣,中藥裏有個“淮小麥”,功效養心安神。麵條裏含堿,再加上煮過的麵條軟和易嚼,其養胃功效更是為世人所熟知。在我們老家還有個養胃的土方,就是把饅頭切片曬幹,可以做主食,也可以沒事兒當零食吃,每次吃了不消化的東西,我都會曬上幾個饅頭片吃。
同樣是饅頭,在上海卻是不一樣的東西,上海的南翔饅頭店遠近聞名,甚至還開到了韓國、日本、新加坡,但你在它家絕對找不到傳統意義上可以被稱為饅頭的東西。這是因為上海人所說的饅頭,正是當地著名的小籠包,皮薄餡大,汁多味鮮。這也引起了很多人對饅頭究竟該不該有餡兒的爭議,查了資料才知道,饅頭起源於三國,宋朝高承的《事物紀原·酒醴飲食·饅頭》裏記載,“稗官小說雲:諸葛武侯之征孟獲,人曰:‘蠻地多邪術,須禱於神,假陰兵一以助之。然蠻俗必殺人,以其首祭之,神則向之,為出兵也。’武侯不從,因雜用羊豕之肉,而包之以麵,象人頭,以祠。神亦向焉,而為出兵。後人由此為饅頭。”如此可見,因諧音“蠻頭”而得名的饅頭,其祖上或許真的是有餡兒的。不過曆史歸曆史,我們懷念的,往往就是我們從小所熟知的東西罷了。
作為土生土長的中原人,我們是頓頓離不開饅頭的,早上稀米湯或者玉米麵粥配饅頭,中午饅頭配炒菜,晚上即使吃麵條也要備上幾個饅頭當嚼頭。小時候家裏條件不怎麼好,零食也多和饅頭有關,用筷子一插,架在煤球爐上烤烤就成了烤饅頭;饅頭中心挖個洞,裏麵倒點白砂糖或者撒點鹽、澆幾滴香油就能蘸著吃了;饅頭切片,在調製好的醬油醋水裏浸泡一下下鍋炸,出鍋後撒點孜然粉,就成了香噴噴的炸饅頭片啦。
每日與饅頭相伴,使得我每次看到街上的饅頭店都有一種家的感覺,尤其是在有著微微涼意的早晨,蒸籠蓋一掀,滿滿的熱氣騰地一下升起,白胖的大饅頭在蒸氣裏若隱若現,散發著誘人的麥香,此情此景,總能把人心都給看化了。
對於背井離鄉的北方遊子來說,唯這一屜熱騰騰大饅頭,最難將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