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先秦七聖(2 / 2)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戰國時期魯國人(今山東鄒城人),漢族。名軻,字子輿。孟子是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書。繼承並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莊子(約前369年—前286年),漢族。名周,字子休(一說子沐),後人稱之為“南華真人”,戰國時期宋國蒙(今安徽省蒙城縣,又說今河南省商丘縣東北民權縣境內)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學思想的繼承者和發展者,先秦莊子學派的創始人。著有《莊子》(被道教奉為《南華經》),道家經典之一。《漢書藝文誌》著錄《莊子》五十二篇,但留下來的隻有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篇,一般定為莊子著;外篇雜篇可能摻雜有他的門人和後來道家的作品。

荀子xúnzi(約公元前313-前238)名況,字卿,因避西漢宣帝劉詢諱,因“荀”與“孫”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稱孫卿。中國戰國時期趙國猗氏(今山西安澤)人,漢族。著名思想家、文學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時人尊稱“荀卿”。曾三次出齊國稷下學宮的祭酒,後為楚蘭陵(今山東蘭陵)令。荀子對儒家思想有所發展,提倡性惡論,常被與孟子的性善論比較。對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當的貢獻。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入室弟子。

韓非生於周赧王三十五年,卒於秦王政十四年(約前281年-前233年),韓非為韓國公子(即國君之子),戰國時韓國人(今河南省新鄭)。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思想家,政論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後世稱“韓子”或“韓非子”。韓非口吃(結巴),不善言談,而善於著述。韓非與李斯同是荀卿的學生,他博學多能,才學超人,思維敏捷,李斯自以為不如。他寫起文章來氣勢逼人,堪稱當時的大手筆。凡是讀過他的文章的人,幾乎沒有不佩服他的才學的。

韓非師從荀卿,但思想觀念卻與荀卿大不相同,他沒有承襲儒家的思想,卻“喜刑名法術之學”(申不害主張君主當執術無刑,因循以督責臣下,其責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論稱為“術”。商鞅的理論稱為“法”。這兩種理論統稱“刑名”,所以稱為“刑名法術之學”),“歸本於黃老”(指韓非的理論與黃老之法相似,都不尚繁華,清簡無為,君臣自正),繼承並發展了法家思想,成為戰國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墨子,約在公元前468年~前376年(一說前479年—前381年),名翟(di),又稱墨翟,魯陽人(今魯山縣),另一說魯國人(今滕州市)。墨子是我國春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軍事家,墨家學派的創始人。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主要內容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誌、明鬼、非命等十項,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支點。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與儒家並稱“顯學”。墨子死後,墨家分為相裏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鄧陵氏之墨三個學派。墨子精通手工技藝,可與當時的巧匠魯班相比。他自稱是“鄙人”,被人稱為“布衣之士”。墨子曾經從師與儒者,學習孔子之術,稱道堯舜大禹,學習《詩》、《書》、《春秋》等儒家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