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威的教育哲學
這一篇本是蔣夢麟先生要做的。因為他陪杜威先生到杭州去了,我看他忙得很苦,所以自己效勞,做了這一篇。但是我不是專門學教育的人,做的教育學文章,定然不能有蔣先生那樣透切。我希望諸位讀者把這篇文章看作一篇暫時代勞的文章。
胡 適
杜威先生常說:“哲學就是廣義的教育學說。”這就是說哲學便是教育哲學。
這句話初聽了很可怪,其實我們如果仔細一想,便知道這句話是不錯的。我們試問古往今來的哲學家哪一個不是教育家?哪一個沒有一種教育學說?哪一種教育學說不是根據於哲學的?我且舉幾個例。我們小時讀《三字經》開端就是:“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這幾句說的是孔子的教育哲學。《三字經》是宋朝人做的,所代表的又是程子、朱子一派的教育哲學。再翻開朱注的《論語》,第一章“學而時習之”的底下注語道:“學之為言效也。人性皆善而覺有先後。後覺者必效先覺之所為,乃可以明善而複其初也。”請看他們把學字解作仿效,把教育的目的看作“明善而複其初”,這不是極重要的教育學說嗎?我們如研究哲學史,便知道這幾句注語裏麵,不但是解釋孔子的話,並且含有禪家明心見性的影響。這不是很明白的例嗎?再翻開各家的哲學書,從老子直到蔡元培,從老子的“常使民無知無欲”直到蔡元培的“以美育代宗教”,哪一家的哲學不是教育學說呢?懂得這個道理,然後可以知道杜威先生的哲學和他的教育學說的關係。
杜威的教育學說,大旨都在鄭宗海先生所譯的《杜威教育主義》(《新教育》第2期)裏麵。現在且先把那篇文章的精華提出來寫在下麵(譯筆略與鄭先生不同):
(一)什麼是教育?
教育的進行在於個人參與人類之社會的觀念。……真教育隻有一種:隻有兒童被種種社會環境的需要所挑起的才能的活動,這才是真教育。
(二)什麼是學校?
學校本來是一種社會的組織。教育既是由社會生活上進行,學校不過是一種團體生活,凡是能使兒童將來得享受人類的遺產和運用他自己的能力為群眾謀福利的種種勢力,都集合在裏麵。簡單說來,教育即是生活,並不是將來生活的預備。
(三)什麼是教材?
學校科目交互關係的中心點不在理科,不在文學,不在曆史,不在地理,乃在兒童自己的社會生活。
總而言之,我深信我們應該把教育看作經驗的繼續再造;教育的目的與教育的進行是一件事,不是兩件事。
(四)方法的性質。
方法的問題即是兒童的能力與興趣發展的次序的問題。
(1)兒童天性的發展,主動的方麵先於被動的方麵;……動作先於有意識的感覺。意思(智識的和推理的作用)乃是動作的結果,並且是因為要主持動作才發生的。平常所謂“理性”,不過是有條理有效果的動作之一種法子,並不是在動作行為之外可以發達得出來的。
(2)影像(Images)乃是教授的大利器。兒童對於學科所得到的不過是他自己對於這一科所構成的影像。……現在我們用在預備功課和教授功課上的許多時間和精力,正可用來訓練兒童構成影像的能力,要使兒童對於所接觸的種種物事都能隨時發生清楚明了又時時長進的影像。
(3)兒童的興趣即是才力發生的記號。……某種興趣的發生,即是表示這個兒童將要進到某步程度。……凡興趣都是能力的記號,最要緊的是尋出這種能力是什麼。
(4)感情乃是動作的自然反應。若偏向激動感情,不問有無相當的動作,必致於養成不健全和乖僻的心境。
(五)社會進化與學校
教育乃是社會進化和改良的根本方法。……教育根據於社會觀念,支配個人的活動,這便是社會革新的唯一可靠的方法。
這種教育見解,對於個人主義和社會主義的理想都有適當的容納。一方麵是個人的,因為這種主張承認一種品行的養成是正當生活的真基礎。一方麵是社會的,因為這種學說承認這種良好的品行不是單有個人的訓戒教導便能造成的;乃是倚靠一種社會生活的影響才能養成的。
以上所記,可說是杜威教育學說的要旨。再總括起來,便隻有兩句話:(1)“教育即是生活”,(2)“教育即是繼續不斷的重新組織經驗,要使經驗的意義格外增加,要使個人主持指揮後來經驗的能力格外增加。”(Democracy and Education,pp.89~90)我所要說的杜威教育哲學,不過是說明這兩句話的哲學根據。我且先解釋這兩句話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