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思想的自由,自由的思想(2)(1 / 3)

請大家認清我們當前的緊急問題。我們的問題是救國,救這衰病的民族,救這半死的文化。在這件大工作的曆程裏,無論什麼文化,凡可以使我們起死回生,返老還童的,都可以充分采用,都應該充分收受。我們救國建國,正如大匠建屋,隻求材料可以應用,不管他來自何方。

思想的方法

一個人的思想,差不多是防身的武器,可以批評什麼主義,可以避免一切紛擾。我們人總以為思想隻有知識階級才有,可是這是不盡然的;有的時候,思想不但普通人沒有,就是學者也沒有。普通人每天做事、吃飯、洗臉、漱口,……都是照著習慣做去,沒有思想的必要,所以不能稱為有思想;就是關著窗子,閉著門戶,一陣子的胡思亂想,也絕對不是思想的本義。原來思想是有條理、有係統、有方法的。

我們遇著日常習慣的事,總是馬馬虎虎的過去;及至有一個異於平常的困難發生,才用思想去考慮和解決。譬如學生每天從宿舍到課堂,必須經過三岔路和電車站,再走過二行綠茵茵的柳樹,和四層樓的紅房子,然後才至課堂。這在每天來往的學生,是極平常而不注意的事;但要是一個新考進來的學生,當他到了三岔路口的辰光,一定有一個問題發生:就是在這三條路中,究竟打哪一條路走能到目的地?那個時候,要解決這個困難,思想便發生了。

要管理我們的思想,照心理學上講,須要用五種步驟:

一、困難的發生。人必遇有歧路的環境或疑難問題的時候,才有思想發生。倘無困難,絕不會發生思想。

二、指定困難的所在。有的困難是很容易解決的,那就沒有討論和指定困難的所在的必要。要是像醫生的看病,那就有關人命了。我們遇著一個人生病的時光,往往自己說不出病之所在;及至請了醫生來,他診了脈搏,驗了小便,就完了事;後來吃了幾瓶藥水,就能夠恢複原狀。他所以能夠解決困難,和我們所以不能解決困難的不同點,就在能否指定和認清困難之所在罷了。

三、假設解決困難的方法。這就是所謂出主意了。像三岔路口的困難者,他有了主意,必定向電車站楊柳樹那邊跑。這種假說的由來,多賴平日的知識與經驗。語雲:“養兵千日,用在一朝。”我們求學亦複如此。這一步實是最重要的一步。要是在沒有思想的人,他在腦袋中,東也找不到,西也找不到,雖是他在平常能夠把書本子倒背出來;可是沒有觀察的經驗,和考慮的能力,一輩子的胡思亂想,終是不能解決困難的啊。

但是也有人,因為學識太足了,經驗太富了,到困難來臨的時候,腦海中同時生了許多不同的解決方法;有的時候,把對的主意,給個人的感情和嗜好壓了下去,把不對的主意,反而實行了。及後鑄成大錯,追悔莫及。所以思想多了,一定還要用精密謹慎的方法,去選定一個最好的主意。

四、判斷和選定假說之結果。假若我腦海中有了三種主意:第一主意的結果是A.B.C.D,第二主意的結果是E. F.G,第三主意的結果是H.I;那個時候,就要考慮他三個結果的價值和利害;然後把其中最容易而準確的結果設法證明。

還有我們做事,往往用主觀的態度,而不用客觀的態度;這就是我們常說的:“某人說話,不負責任”的解釋了。

此次五卅慘案,也有許多激烈的青年,主張和英國宣戰,他們沒有想到戰爭時,和戰爭後,政治上、商業上、交通上、經濟上,軍事上的一切設備和結果。他們隻知唱高調,不負責任的胡鬧,隻被成見和一時感情的衝動所驅使,沒有想到某種條件有某種結果,和某種結果有沒有解決某種條件的可能。

五、證實結果。既已擇定一個解決困難的方法,再要實地試驗,看他實效的如何以定是非與價值。遇有事實不易在自然界發生的,則用人力造成某種條件以試驗之。例如欲知水是否為輕[氫]養[氧]二元素所構成,此事在自然界不易發生,於是以人力合二原質於一處,加以熱力,考察是否能成水。更以水分析之,看能否成輕[氫]養[氧]二元素,即從效果上來證實水的成分。

從前我的父親有一次到滿洲去勘界。一天到了一個大森林,走了多天,竟迷了路;那個時候幹糧也吃完了,馬也疲乏了,在無可奈何的時光,他爬上山頂,登高一望,隻見翠綠的樹葉,彌漫連續,他用來福槍放起來,再把枯樹焦葉燒起來,可是等了半天,連救援人的影蹤也找不到。他便著急起來了,隔一回兒,他想起從前古書裏有一句話,叫做“水必出山”。他便選定了這個方法,找到了河,遵了河道,走了一日夜,竟達到了目的地。

又有一例。禪宗中有一位燒飯的,去問他的大法師道:“佛法是什麼?”那大法師算了半天,才回答道:“上海的棉花,二個銅子一斤。”燒飯的便說道:“我問你的是佛法,你答我的是棉法,這真是牛頭不對馬麵了。”隔了三年,他到了杭州的靈隱寺去做燒飯,他又乘便問那個主持的和尚道:“佛法是什麼”那主持和尚道:“杭州的棉花,也是二個銅子一斤。”他更莫名其妙;於是他便跑到普陀山、峨眉山……途中飽嚐了饑渴盜匪之苦,問了許多和尚法師,竟沒有得到一個圓滿的解決。有一天,他到了一個破廟房,碰到一個老年的女丐,口中 唔的在自語著,他在不知不解間,聽得一句不相幹的話,忽然間竟覺悟了世界上怎樣的困難,他也就明白了“佛法是什麼”。他在幾十年中所懷的悶葫蘆,一旦竟明白了,不是偶然的。這就是孟子所說“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隻要把自己的思想運用,把自己的腦筋鍛煉,那麼,什麼東西都可以迎刃而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