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愚忠的“西北王”(1 / 3)

——胡宗南

胡宗南(1896—1962年),字壽山,別號琴齋,浙江孝豐鶴落(鹿)溪(今屬安吉縣)人,漢族。1924年11月於黃埔軍校畢業,曆任軍校教導團排長、副連長、營長等職,曾參加兩次東征陳炯明及平定滇、桂軍閥楊希閔、劉震寰叛亂的作戰。1926年後曆任團長、旅長、師長。1932年指揮所部參加對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圍剿"。1935年2月派兵到四川鬆潘一帶阻截北上的工農紅軍。1936年4月任第1軍軍長。抗日戰爭期間,其先後任國民革命軍第17軍團軍團長、第34集團軍總司令、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第1戰區代司令長官等職,先後率部參加淞滬會戰、武漢保衛戰等戰役。1945—1948年,其先後任第1戰區司令長官、西安綏靖公署主任等職,擁兵40萬,人稱“西北王”。曾指揮所部進犯陝甘寧邊區,一度進占延安。1949年12月,其任國民黨西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兼參謀長。在人民解放軍發動的成都戰役中,逃往西昌。1950年3月逃台灣後,任江浙反共救國軍總指揮、澎湖防守司令官等職。毛澤東對此人十分痛恨,稱其是愚忠的“西北王”。

【毛澤東評點胡宗南】

黃埔一別,忽已十年,回念舊情,宛然如昨。目前日寇大舉進迫,西北垂危,山河震動,兄我雙方亟宜棄嫌修好,走上抗日戰線,為挽救國家民族於危亡而努力。敝部已奉蘇維埃政府與紅軍軍事委員會命令,對於貴軍及其他國民黨軍隊停止進攻,僅在貴軍攻擊時取自衛手段,一切問題均可商洽,總以和平方法達到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之目的。非畏貴軍也,國難當前,實不欲自相殘殺,傷國力長寇焰也;如不見諒,必欲一戰而後快,則敝方部隊已有相當之準備,迫不得已當立於自衛地位給予必要之還擊。敝方各軍僅為抗日之目的而鬥爭,深願與貴軍締結同盟,攜手前進。蔣校長現已大有覺悟,甚為佩服。吾輩師生同學之間倘能盡棄前嫌,恢複國共兩黨之統一戰線,共向我全民族最大敵人日本帝國主義決一死戰,衛國衛民複仇雪恥,當在今日。吾兄高瞻遠矚,素為弟所欽敬,雖多年敵對,不難一旦言歡。茲特遣使攜函征求吾兄高見,倘蒙惠予采納,即乞停止貴方軍事行動,靜候敝黨中央與蔣校長及貴黨中央之談判。如承派員駕臨,敝部自當竭誠歡迎。時危禍急,率爾進言,叨在同門,知不認為唐突也。

——摘自《毛澤東文集》第1卷第451頁《為徐向前起草的致胡宗南信》,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胡宗南小傳】

1896年4月4日,住在浙江省鎮江陳家鋪的朱家塘樓的胡鏡清又添了一個兒子,取名宗南。宗南7歲時隨父親與後母遷至浙江孝豐縣的鶴鹿溪定居,次年入私塾讀書,到了13歲,進了縣高等小學堂。時值辛亥革命之際,他在學校裏受到一些革命思想的影響,主動剪掉辮子來響應革命。17歲那年,他考入湖州公吳興中學,畢業後曾回本縣高小任教。四年後外出旅遊,足跡至上海、杭州、無錫、鎮江、南京等地。22歲時成婚,因婚姻不幸而於1924年離家出走到廣州。就在這一年他考上了黃埔軍校。從此改變了他一生的道路。

1925年春,胡宗南從黃埔軍校畢業後被分配到教導第1團第3營第8連任見習少尉,後升為機槍連的排長。一上任,他就遇到了討伐叛軍陳炯明的東征之戰,因立有戰功而晉升為上尉副連長。5月,他隨軍討伐楊希閔和劉震寰,其後參加第二次東征,因多次勇敢作戰而得到升遷,戰後任第1團第2營營長。

廣東革命政府成立後,革命聲勢大振,一時國民黨要人集聚廣州。這時胡宗南結識的小兄弟戴笠也來到廣州找胡宗南,胡宗南把他引薦給蔣介石。由於胡與蔣是老鄉,在黃埔軍校時二人就建立了交情,深受蔣的信任。他向蔣推薦戴笠,最後胡、戴二人都成為蔣介石在軍隊中安插的親信耳目。中山艦事件發生前,二人把當時在第1軍裏的共產黨員名單與國民黨左派分子的活動情況以及政治部主任周恩來的情況都詳細地向蔣介石作了報告,後來蔣介石挑起了“中山艦事件”,逮捕了大量共產黨員,並指令這些共產黨員退出第1軍。

北伐之前,蔣介石以兩個教導團為基礎改編為第1軍的教導師,胡宗南任該師第2團第2營營長,戴笠則在胡部任中尉副官,不斷巴結胡宗南和蔣介石,以圖晉升。

1926年,該教導師在江西南昌一帶和孫傳芳部激戰,胡宗南率部攻打南昌城郊的牛門車站。這裏是南昌的大門,孫傳芳部在此修建了堅固的碉堡和各種防禦工事,布下兩萬餘兵力死守。胡部一時硬攻不下,傷亡慘重。第二次,他借用了古代戰爭中的火攻,把柴草、汽油、辣子堆放在車站西南方向,借風勢點燃大火,直熏牛門,守軍即時逃出工事,又遭胡部機槍射擊,即刻潰不成軍,胡部一舉拿下了車站,俘虜了奉軍軍長彥春和官兵共8000餘人,一時頗受蔣氏賞識。此役之後,教導師改為第1師,隸屬東路軍係列,與第2師、22師一同東進,收浙江,克上海,取南京,胡氏皆有卓越戰功,1927年5月,胡宗南晉升為第1師少將副師長,成為黃埔係學生中第一個榮升將軍官銜的人。

接著,北伐軍繼續前進,第1師北上攻打蚌埠,惡戰多日終於以慘重代價克複該城,胡宗南榮升為第22師師長。不久又因蔣介石將部隊進行整編,第22師改為第1師第2旅,胡宗南則改任旅長,師長是劉峙。

中原大戰時期,第1師與馮玉祥、閻錫山部作戰,劉峙任總指揮,第1師副師長徐庭瑤負傷後,由胡宗南代理師長。胡宗南率部沿隴海線迎戰馮玉祥主力孫良誠部隊。孫良誠素以剽悍著稱,又善戰,胡宗南用死纏戰術咬住孫部不放,每至一處,則以大量兵力圍殲,嚇得孫部望風披靡。以至其他部隊都詐稱胡宗南的第1師來攻打孫部,弄得孫良誠不知胡宗南有多少人馬,一時胡宗南的第1師聲名大振。此事傳到蔣介石處,自然大受褒揚:“還是我的第1師能打仗!”因此,11月大戰結束後,胡宗南正式升為第1師中將師長。

1932年蔣介石成立特務組織“複興社”,胡宗南是其中骨幹成員,並是該社的“十三太保”之一。有人說胡宗南是蔣介石的嫡係中的太子,足見蔣氏對他的器重。

這年6月,蔣介石親率40萬大軍進犯大別山紅四方麵軍,胡宗南率第1師同行。在河口鎮一戰,紅軍傷亡極大。在幾倍於己的敵軍麵前,紅軍隻得向西北突圍。沿途戰鬥極多,胡宗南則揚言,要消滅紅軍於北上途中:“漫川關就是紅四方麵軍的墳墓。”但紅軍在徐向前的指揮下,由許世友率領尖刀團猛攻山埡口,撕開突破口,突出重圍,然後翻秦嶺、經漢中、從陝南入四川。胡宗南部一直尾追紅軍到陝南,想跟隨紅軍入川,卻遭到四川軍閥劉湘的拒絕。胡部當時隻得停留在陝南。而陝南又是楊虎城的天下,他一時感到龍遊淺水遭蝦戲,深感光有自己的部隊還不行,還得有自己的地盤,才能坐穩這把交椅。

1935年,紅軍長征到達陝北途中,胡宗南部曾與其他國民黨軍隊圍追堵截,結果在毛兒蓋被紅軍消滅大半個師。胡部反在鬆潘被紅軍包圍,胡宗南一時被困。當聽到人說周恩來已命張國燾率部包圍胡部活捉胡宗南時,自我安慰說:“周恩來是我們黃埔的政治部主任兼教官,他是不會殺我的。”萬幸的是張國燾圍了三天後自動撤兵而去,胡才逃了這一難。回到天水以後,胡宗南檢點部隊,發現部隊傷亡過半,胡也大病一場。不料他因禍得福,反倒升為第1軍軍長,不久第1軍調駐徐州。

1936年12月,西安事變發生時,胡宗南正在陝西惠安堡附近,得知蔣介石被扣的消息後,終日惶惶,閉門不出,思量再三,旋即趕到天水,支持戴笠赴西安營救蔣介石。待事變和平解決之後,戴笠對胡宗南的支持感激涕零,二人遂結成生死之交,彼此不分你我,後來戴笠還把自己的情婦葉霞翟作為禮物送給了胡宗南,胡葉二人相戀十餘年才在南京閃電般地結婚,此是後話。

在十餘年軍旅生涯中,胡宗南對蔣介石惟命是從,他的部隊是蔣介石最為得力的軍隊,每有大戰,必調其前往。1937年“七·七事變”爆發,胡部調上海阻擊日寇,因倉促上陣,又不敵日軍的陸海空聯合作戰,飛機大炮異常凶猛,參戰的兩個師死傷大半。稍事休整後,兵力補充完畢,再次參戰,仍不能勝敵,又犧牲一個師,最後被迫撤離,率部返回陝西鳳翔。至此,胡宗南仰天長歎:“上海一仗,我的一軍被打慘了啊!”6個月之後,胡部軍力補充實足,胡宗南也升為第17集團軍軍團長。1938年5月下旬,他奉命率部開赴豫東的蘭封地區對日作戰。此際,李宗仁率軍在台兒莊與日軍對壘,日軍派土肥原的第14師團渡過黃河,侵占蘭封及附近據點,以圖切斷徐州附近中國軍隊的後方鐵路運輸線。蔣介石聞訊急調胡宗南部赴開封,夥同宋希濂等部圍殲土肥原師團。胡宗南親自指揮部下攻打蘭封外圍,掃清了通往城內的道路,但因他部不力,而讓土肥原突圍而去,胡隻得大歎:“可惜!可惜!”9月,日軍沿長江兩岸東進,侵犯鄂東一帶,武漢會戰序幕拉開。為阻止日軍南下,胡率部攻克信陽,隨後率大部回陝西,駐守西安。不料日軍反攻信陽時,留守的團長馬載文臨陣脫逃,導致信陽失守,10月,武漢淪陷。

1940年初,蔣介石又掀起反共高潮,胡宗南奉命率部向陝甘寧邊區縱深進犯,蠶食紅軍轄地五個縣,並公開喊出“消滅邊區”的口號。當時衛立煌曾出麵請胡宗南和朱德在洛陽談判,以改善國共兩黨關係,胡不聽,談判未有成效。胡宗南為了貫徹蔣介石的剿共命令,在陝甘寧邊區實行嚴密封鎖,命軍隊抓老百姓構築了一條長達700餘裏的由碉堡、工事組成的封鎖線,還抓捕了大量投奔延安的進步人士和熱血青年,將他們囚於西安和天水等處。

1942年初,胡宗南又晉升為第8戰區副司令長官,駐軍西安。當時司令長官是朱紹良,因其軍在蘭州,所以在西安掛了個個虛職。此時,胡宗南部下轄第29、34、37、38集團軍,號稱34萬餘人,胡宗南一時得意非常。不料三年後,1944年4月,蔣介石重劃戰區,命陳誠為第1戰區司令長官,胡宗南則由第8戰區平調到第一戰區。這次調動,胡宗南沒有升遷,反受陳誠製約,心中大為不快。於是他秘令部下不聽陳的指揮,一切命令必須經胡宗南本人同意方可執行,然後自己離開西安上華山養病去了。陳誠到任後,曾想以軍權壓倒胡宗南,以泄當年被胡宗南等人“逼宮”而去職之憤,誰料胡部不聽指揮,第34集團軍更是針插不進,水潑不入,搞得陳誠跑到蔣介石處告狀,蔣介石則勸慰說:“琴齋還是忠於黨國的,怕是你去當司令長官,他心裏不痛快吧。”陳誠隻得罷休,不再言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