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安瀾
戴安瀾,字衍功,號海鷗,國民黨陸軍中將。1904年11月25日出生於安徽省無為縣仁泉鄉風和村,幼時讀私塾,取名炳陽。1922年考入南京安徽公學,1924年初參加國民革命軍,更名為安瀾,於年底進入黃埔軍校第三期入伍生隊,先後參加了討伐陳炯明叛亂和平定滇係軍閥楊希閔、桂係軍閥劉震寰叛亂的戰鬥。其1926年參加北伐,曆任排長、連長、營長、團長。1933年2月,戴安瀾奉命率部北上抗日,在古北口戰役中與日軍激戰三晝夜,英勇負傷。七七事變後,戴安瀾升為第73旅旅長,先後參加了保定、漕河、台兒莊、中條山、武漢之戰,1938年5月因功晉升為第89師副師長。1939年1月升任第5軍第200師師長,當年11月率部挺進桂南,參加昆侖關大戰,斃敵6000人。戰鬥中他再次受重傷。1942年3月1日,戴安瀾奉命率部入緬作戰,同固一役,殲敵5000餘人,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1942年5月18日,戴安瀾在奉命撤退途中遭日軍伏擊,身負重傷,於5月26日以身殉國。毛澤東派代表參加戴安瀾將軍的追悼大會,並在挽詩中寫道:“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
【毛澤東評點戴安瀾】
海歐將軍千古
外侮需人禦,將軍賦采薇。
師稱機械化,勇奪虎羆威。
浴血東瓜守,驅倭棠吉歸。
沙場竟殞命,壯誌也無違。
——摘自《戴安瀾傳》第98頁,解放軍出版社1999年出版。
【戴安瀾小傳】
戴安瀾(1904—1942年),字衍功,號海鷗,安徽無為人。他出生於一個貧農家庭,幼時讀私塾,取名炳陽。1918年,“桐城派”晚清著名作家周紹村先生應聘到其家鄉風和村設館授徒,戴安瀾投讀於周先生門下,因攻讀勤勉,才氣過人,深得周先生賞識,誇其“此子秉賦優異,後必有成”。在周先生的教誨下,戴安瀾樹立了愛憎分明的觀念,立誌要為國為民作出一番貢獻。1922年9月,他考進陶行知、姚文采分別擔任校長、副校長的南京安徽公學,學習新思想、新道德、新文化,一年後輟學回鄉,一麵自學,一麵當塾師。
1924年3月,時任廣東粵軍第4師團長的叔祖父戴端甫給家鄉親人寫信,號召有誌青年到廣東報考黃埔軍校,投身革命陣營。戴安瀾聞訊興奮異常,馬上與家鄉一批熱血青年奔赴廣州。戴端甫招待他們住下,語重心長地說:“我寫信讓你們來是參加革命打倒列強的,不是來做官享福的,到這裏參加革命不僅不能享福,還可能要丟掉性命。如果你們怕難、怕苦、怕死,那麼回去也來得及,我不阻攔你們,回去的路費我出。”說完便嚴肅地看著大家,戴安瀾一行沒有一個打退堂鼓的。兩天後,戴安瀾參加第一期招生考試,文化課考試,戴安瀾順利過關,卻因身體瘦弱而未能通過。經過痛苦的思考後,戴安瀾決定先當兵,鍛煉好體魄,來年再考,得到戴端甫的積極支持。於是,他投筆從戎,參加了國民軍,當了一名二等兵。在軍隊裏,他刻苦鍛煉身體,磨練意誌,幾個月後,他膽子大了,身體壯了,意誌更加剛毅了。一年後,戴安瀾順利地被黃埔軍校錄取,正式成為第三期學生。
黃埔軍校依據蘇聯建軍經驗,采取軍事與政治並重,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方針培養軍事政治人才。戴安瀾在這裏直接受到孫中山新三民主義的熏陶,一麵學習軍事技術,一麵接受革命思想。他對自己嚴格要求,常對人說:“軍人事業,為救世救國救人之事業,決非為⒖諏怨僦事業,時時應有犧牲一己以救世救國救人之決心。”在此期間,他參加了討伐陳炯明叛亂和平定滇係軍閥楊希閔、桂係軍閥劉震寰叛亂的戰鬥。第一次上戰場的戴安瀾十分勇敢,不顧彈片橫飛,挺立在迫擊炮旁向敵人射擊,深受戰友敬佩。1926年1月,戴安瀾從黃埔軍校畢業,被分配到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任排長。1928年升為連長。1930年參加隴海戰役,因功晉升為營長。1932年冬,他調任第17軍第25師第145團團長。
“九一八”事變後的第三個年頭,戴安瀾奉命率部北上抗日。這年3月,他率部從蚌埠、徐州一帶進駐通縣集結待命。這時,侵占熱河、察哈爾北部的日軍繼續向長城的各口進犯。3月10日,戴安瀾指揮本團在密雲至灤平公路線上的古北口與日寇展開激戰。當17軍全線戰況惡化時,他帶領所部迂回到古北口西南五公裏的南天門一帶,與日軍苦戰三晝夜,連續擊退敵人三次進攻,重創敵軍。整個戰役斃敵兩千餘人,敵人不得不承認這次戰役是“激戰中的激戰”。在此次戰役中,戴安瀾指揮有方,負傷不下火線,因功榮獲五等雲麾勳章。在長城抗戰中,戴安瀾痛感士兵因基本訓練存在很大缺陷而傷亡慘重,戰後他撰寫《痛苦的回憶》一書,對軍隊訓練提出了許多針對性的具體建議,為提高部隊戰鬥力起了很大促進作用。
1937年7月,“盧溝橋事變”爆發,戴安瀾立即率部奔赴華北抗日戰場。8月,他率部駐防河北完縣,被提升為第73旅旅長。這時,日軍以四個師團約8萬兵力,沿平漢線南犯,迅速向保定地區推進。9月下旬,抵進第73旅的漕河防區。在敵人猛烈的炮火攻擊下,戴安瀾指揮官兵頑強抵抗,英勇殺敵,戰鬥異常激烈,陣地曾幾度易手,雙方傷亡慘重。戴安瀾決心與陣地共存亡,他命令部隊收縮防守,集中力量打擊敵人,後奉師部命令撤退至河南湯陰縣。日寇於9月底至10月上旬相繼占領保定、石家莊,然後繼續南下,於18日抵達漳河。為阻止日軍南下,中國軍隊決定在漳河與日軍進行會戰。戴安瀾奉命率部參戰,一天內急行軍120裏,進入前沿陣地。戰鬥打響以後,戴安瀾親臨一線指揮,率部與敵人展開血戰,大量殺傷敵人,後因傷亡過大,戴安瀾奉命率部撤出陣地。11月10日,第73旅進駐河北省磁縣彭城鎮。當天戴安瀾領到薪水1500元,他想,抗戰以來,國家開支浩繁,而身為軍人,又未能盡軍人天職,拿此巨薪受之有愧,遂決定捐獻國家1000元。戴安瀾的義舉感動了全師官兵,在他的帶動下,不少軍官紛紛捐款,總計達兩萬元之多。在整休期間,戴安瀾除了總結經驗,檢討得失外,還特別注意堅定官兵們的抗日決心。他針對部分官兵看到祖國大片國土被日軍侵占,產生了悲觀失望情緒的狀況,運用哲學思想分析形勢,指明前途,號召大家振奮精神,鼓足自信心,以求最後勝利。為了堅定全體官兵的決心,戴安瀾特意將文天祥和嶽飛的愛國詩詞抄錄下來,規定各級官兵都要熟讀詩詞,以堅定自己的愛國精神和抱負。在部隊到達河南新城的一所小學時,戴安瀾見該校師生對戰況感到悲觀,決定召集全校師生講話,他一麵介紹最後戰況,一麵又把戰士們講的話重述了一遍,最後專門講了法國愛國作家都德的《最後一課》,鼓勵大家要振作起來,要看到光明的未來。他講完後,師生們熱烈鼓掌,臉上露出久違了的笑容。在軍事上,戴安瀾認真總結了以往與日寇作戰的經驗教訓,製訂了作戰要訣:“長兵要短用,短兵要長用;低兵要高用,高兵要低用。能夠這樣,才能做到勢險節短,因敵製宜,也才能戰無不勝,守無不固。”他要求部下依據這個原則科學用兵,力爭戰必勝,攻必克,守必固。
這年秋天,全國形勢日趨緊張,日本侵略者越來越瘋狂。目睹這些情況後,戴安瀾暗下決心,一旦國土淪陷,就留在華北打遊擊,誓與敵人周旋到底。除衣食外,分文不要,若有所得則全部給部下官兵,並決定到時化名“揮戈日”,“戈”是“戴”字偏旁,保留“戴”字之意,“揮日”則表達對日作戰的決心和勇氣。他把這種想法函告家人,囑咐他們一旦南京陷落,便由家人替他發表,聲稱其已在外陣亡,以掩人耳目,自己則可以繼續與日寇周旋。不久,他又調到新的戰場,繼續殺敵去了。1938年3月15日,戴安瀾率部參加魯南台兒莊會戰,隨湯恩伯的第20軍團第52軍第25師,在向城、洪山鎮一線擔負阻擊北麵之敵的任務。第73旅在戴安瀾的指揮下,依據戰役的統一部署,拚死阻擊敵人,使敵軍寸步難行。他們靈活采用多種戰法,火攻陶墩,智取朱莊,激戰郭裏集,迫使敵軍後撤。隨後,他指揮所部與進犯中艾山的日軍血戰四晝夜,致使敵人猛攻數十次都沒有得逞。由於他總是親臨前線指揮,且身材魁梧,被敵人誤以為是俄籍軍官,日軍廣播電台聲稱:“中國軍隊有一俄籍軍官,指揮有度。”在台兒莊戰役中,由於戴安瀾戰功卓著,獲得國民政府頒授的華胄榮譽獎章,並被擢升為第89師副師長,兼第31集團軍總部幹部訓練班教育長。
1938年6月,日本組建的華中派遣軍沿長江、淮河向武漢正麵推進。對此,中國軍隊以李宗仁為司令官的第5戰區組成左翼兵團,防守江北地區,以陳誠為司令官的第9戰區防守江南地區。進攻江南的日軍以第9師團為主力部隊,他們集中兵力,屢屢攻破第9戰區防線,相繼占領安慶、九江,武漢告急。為保衛武漢,蔣介石被迫決定與日軍決戰一場,戴安瀾所在第31集團軍奉命南下,投入保衛武漢的外圍戰鬥。8月上旬,以強悍著稱的日軍第9師團在海、空軍的配合下,采取沿江跳躍式的戰術,進展十分順利,因而氣氛十分囂張。戴安瀾率部與友軍一起與日寇血戰每一寸土地,拚死阻擊。他揚長避短,把日軍引向山區,使敵人海軍無用武之地,並充分利用山區有利的隱蔽條件,對付日本空軍和炮兵的襲擊,使敵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沉重的代價,損失慘重,曾先後補充兵員達九次之多。戴安瀾在武漢保衛戰中,因阻擊日軍西犯有功,消滅日軍大量有生力量,戰功顯赫,湯恩伯於12月21日為他補記大功一次。1939年1月,戴安瀾在湖南湘潭接替杜聿明,升任第5軍第200師師長。該師是一支機械化部隊,裝備精良,官兵訓練有素。戴安瀾決心不孚眾望,在宣誓就職時表示:“盡竭全力,練成勁旅,為國馳驅,殲彼倭寇。”不久又撰寫《自訟》一書,以鞭策自己發揚成績,再接再厲,奪取新的勝利。在自我修養中,他給自己製訂了四條準則:一、毀譽不聞;二、寵辱不驚;三、安危不動;四、得失不患。擔任機械化部隊師長後,他更加注意學習,他常說:“做人長官,而知識不如人,則危險實甚。”移師全州後,他與兒子同居一室,晚上挑燈共讀,或演算數學,或朗讀英語,還悉心學習汽車機械、電路、油路、潤滑係統、冷卻係統、傳動係統等科技知識,取得了指揮機械化部隊的主動權。此外,他還認真總結軍事教育方麵的經驗教訓,撰寫軍事著作《磨礪集》,詳述班、排、連的攻防和射擊教育,作為部隊訓練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