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敵旗艦“出雲"號被敢死隊潛水炸傷,日本國內震動,且因勞師動眾,戰事無法速決,引起了國內反戰浪潮。日本當權派騎虎難下,仍然進一步布置軍事行動,改派陸軍大臣白川大將接替植田,並加派菱刈隆為副司令官,增調三師兵力和飛機。而第19路軍人員武器喪耗極多,且補給又無望,所以當時處境極為困難。
2月29日起,敵人在白川部署下,再度開始新的總攻,閘北八字橋、天通庵等地都發生激戰。天通庵附近,敵我相持八小時。我第60師不斷派敢死隊躍出戰壕,短兵相接,迫使敵軍全部向狄思威路退卻。其他各處戰鬥,也都極劇烈。閘北八字橋形成拉鋸戰,我方三失三得,傷亡不少。敵人死傷極大,遺屍累累,其聯隊長(團長)林崛大佐被擊斃。3月1日,敵又開始新攻勢,閘北戰線,敵衝擊未逞;江灣方麵,敵向楊家樓方向撲攻,用重炮、鋼炮、野炮和飛機連續猛轟,步兵乘勢進襲,白刃相接,血肉橫飛。第78師第155旅扼守廣肇山莊附近,僅營連長即死傷12人之多,士兵死傷過半。廟行方麵,敵從兩路進犯,我軍全力抵禦,殺死敵軍甚多。第19路軍又調瀏河一團增援,終將一度失去的陣地奪回。但由於瀏河守軍大部已調到正麵增援,兵力單薄,敵趁此機會,強行登陸,致瀏河淪於敵手。瀏河的危急情況19路軍是知道的,所以請軍政部速派兩師馳援瀏河,但軍政部置之不理。瀏河失陷後,19路軍側麵後方,均受嚴重威脅,不得已於3月1日,晚全軍退守第二道防線(即嘉定、黃渡之線)。19路軍苦戰月餘,官兵日夜不得休息,後援不繼,休整無暇,但士氣始終旺盛,當退守時,無不義憤填膺,聲淚俱下,決心要雪此深仇巨恨!
3月2日,第19路軍向全國各界發出了退守待援的電文:“……我軍抵抗暴日,苦戰月餘,以敵軍械之犀利,運輸之敏捷,賴我民眾援助,士兵忠勇,肉搏奮戰,傷亡枕藉,猶能屢挫敵鋒。日寇猝增兩師,而我後援不繼,自2月11日起,我軍日有重大傷亡,以致力於正麵戰線,而日寇以數師之眾,自瀏河方麵登陸,我無兵增援,側麵後方,均受危險,不得已於3月1日夜將全軍撤退至第二道防線,從事抵禦。本軍決本彈盡卒盡之旨,不與暴日共戴一天……"3月3日,國際聯盟開會決定,要中日雙方停止戰爭。到5月5日,國民黨政府與日寇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淞滬停戰協定》。從5月9日起,日軍自瀏河、嘉定、南翔等地撤兵。第19路軍也已調離原第二道線,開往福建。
5月28日,在蘇州舉行了淞滬抗戰陣亡將士追悼大會,4萬群眾到會,會上群情悲壯,挽聯如林。念及幾個月來所思所感,蔣光鼐情不自禁地揮筆親撰一挽聯:“自衛乃天賦人權,三萬眾慷慨登陴,有斷頭將軍,無降將軍,石爛海枯猶此誌;相約以血湔國恥,四十日見危授命,吾率君等出,不率其入,椒漿桂酒有餘哀。”
沒過幾天,蔣光鼐接到軍委會密令,著令第19路軍調往福建進剿紅軍。他早已決心永不參加內戰,對此命令不作任何表示,參加完上海市民在商會召開的“淞滬抗日陣亡將士追悼大會”後,他連對蔡廷鍇也沒有打招呼,獨自攜同家人秘密離滬赴港。不久,回到廣東東莞故鄉隱居。
6月,國民政府調升蔣光鼐為駐閩綏靖公署主任,升蔡廷鍺為第19路軍總指揮。蔣光鼐遲遲不肯就職,呆在自己家鄉開魚塘,栽種果樹,創立虎門醫院,興辦吉雲小學,閑時讀書、習字。他決心從此不問政治。
1933年11月20日,福建省會福州一聲驚雷,震撼了全國。駐守福建的國民黨第19路軍,在陳銘樞、蔣光鼐、蔡廷鍇的領導下,在福州南校場召開了“中國人民臨時代表大會",公開亮出了反蔣的旗幟,發表了《人民權利宣言》。這個宣言提出:一、否認南京國民政府;二、號召全國人民及反帝、反賣國之革命的勢力,組織人民革命政府,打倒以南京政府為中心的國民黨係統;三、於最短期內召集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製定憲法,解決問題。
11月22日,陳銘樞等人宣布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宣布設首都於福州,廢除原來的青天白日黨國旗,由李濟深、陳銘樞、陳友仁、蔣光鼐、蔡廷鍇、戴戟、黃琪翔、徐謙、李章達、餘心清、何公敢等11人為人民革命委員會委員,李濟深為委員會主席。同時,將第19路軍擴編為人民革命軍第一方麵軍,下轄第1、2、3、4、5等五個軍,蔡廷鍇兼任總司令;將福建省劃分為閩海、興泉、龍潭、延建四個省。一麵上紅下藍、中間嵌一顆五角金星的新國旗在福建南校場升起,標誌著“中華共和國"的正式成立。
“福建事變”發生後,汪精衛、孫科在南京咒罵,兩廣複電斥責,陳濟堂在蔣介石處領得巨額補助金後,一麵陳兵粵閩邊,一麵封閉第19路軍在粵機構並停止協約,蔣光鼐與蔡廷鍇聯電勸止未果。雲、貴、川、湘、魯、陝等地原有聯係的官員,在蔣介石壓力下均不表示支持。
蔣介石對“閩變”的處置手段非常毒辣。一方麵於11月22日派飛機散發告19路軍將士書,鼓勵官兵“大義滅親”,搞垮人民政府,又發表告“剿共”將士書,宣告堅持“圍剿”,不許動搖,同時以國民黨中政會名義,通電全國各黨政機關,迅予處置,即行勘亂,下令緝拿李濟深、陳銘樞、陳友仁三人,革除蔣光鼐及蔡廷鍇本兼各職。另一方麵,蔣介石又派出重兵對人民政府加以圍剿,計劃抽調其嫡係部隊二三十萬兵力分批入閩,第一批部隊10萬人,已經分別由浙江南進,向贛東東進中。11月下旬,敵機在閩北開始轟炸沙縣前線陣地。12月1日,敵機又在閩南的泉州轟炸,造成軍民傷亡頗大,中旬左右,閩東地區及臨時首都福州連續被炸。
1月13日,李濟深、陳銘樞、蔣光鼐等乘飛機撤至泉州,後抵龍岩,人民政府即宣告解體。時受蔡廷鍇總指揮所托,指揮全軍的原19路軍第61師師長毛維壽,當蔡廷鍇離部隊後,在泉州率部投降。第19路軍不久接受蔣介石的改編,營以上各級正副主官全部撤換。19路軍曆史遂告結束。在龍岩,蔣光鼐經與粵方接洽,和李濟深二人為粵方所準許入境,他們遂乘飛機在汕頭降落。蔣光鼐旋即去了香港。
1949年秋,蔣光鼐與蔡廷鍇代表民主促進會到北京參加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後,蔣光鼐任北京市政府委員。此後,他長期擔任中華人民共和國紡織工業部部長和全國政協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等職。1967年6月8日,蔣光鼐在北京病逝,終年79歲。
【作者點評】
蔣光鼐出生於封建的書香門第,從反清開始即從事舊民主主義革命,以後長期擔任國民黨軍隊的將領。他雖有高官厚祿,但不肯與世沉浮,而執意追求救亡圖存、興國利民的真理,最後終於走上了新民主主義以至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像他這樣一生追求真理、老來得道的人,為數不多,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綜觀他的一生,雖然很複雜、很曲折,但總的趨向是前進的,因而也是光榮的。引導他前進的有兩麵光輝的旗幟——愛國主義的旗幟和社會主義的旗幟。愛國主義的旗幟引導他反對帝國主義侵略,成為淞滬抗戰的英雄;社會主義的旗幟引導他走向新中國,成為社會主義建設者。他因此在曆史上留芳,永遠為後世人所敬仰!
1988年12月17日,首都各界人士在人民大會堂集會,紀念蔣光鼐誕辰一百周年。紀念會上,中共中央代表對他的一生作了高度評價,說:“蔣光鼐先生是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的一位卓越的創始人和領導人,是同中國共產黨長期合作的親密朋友,他把自己的畢生精力獻給了中國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事業。他的愛國精神和曆史功績,堅定不移的政治節操,嚴以律己、寬以待人的品德,永遠值得我們學習和紀念。”
這個評價是十分客觀和公正的。
(餘 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