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幹城揚虎威偉績彪千古(1 / 3)

——楊虎城

楊虎城(1893—1949年),原名楊В字虎城,1893年出身於陝西蒲城一個農民家庭,1912年投身於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運動,1917年參加反對北洋軍閥的靖國軍,於1924年加入國民黨,擁護孫中山的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先後任國民軍師長、國民革命軍軍長,第17路軍總指揮等職。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楊虎城將軍主張抗日,反對蔣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1936年12月12日,他和張學良將軍共同發動了著名的西安事變,迫使蔣介石停止內戰,促進了國共第二次合作,推動了全國的抗日戰爭。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後,楊虎城將軍被迫出國考察軍事。抗日戰爭爆發,他回國本欲參加抗戰,卻被蔣介石囚禁達12年之久,1949年9月被秘密殺害於重慶。毛澤東稱其與中共合作,“推動全國一致抗日,有功於國家民族”。

【毛澤東評點楊虎城】

先生同意聯合戰線,盛情可感。九個月來,敝方未曾視先生為敵人,良以先生在理在勢在曆史均有參加抗日戰線之可能,故敝方堅持聯合政策,不以先生之遲疑態度而稍變自己之方針。然為友為敵,在先生不可無明確之表示。虛與委蛇的辦法,當非先生之本意。目前日本進攻綏遠,陝甘受其威脅。覆巢之下,將無完卵。蔣氏向西南求出路,欲保其半壁山河,倚靠英國,西北已非其注意之重心。全國各派聯合抗日漸次成熟,而先生反持冷靜態度——若秘密之聯係,暗中之準備,皆所不取,甚非敝方同誌所望於先生者也。茲派張文彬同誌奉誠拜謁,望確實表示先生之意向,以便敝方作全盤之策劃。先生如以誠意參加聯合戰線,則先生之一切顧慮與困難,敝方均願代為設計,務使先生及貴軍全部立於無損有益之地位。比聞貴部將移防膚洛,雙方更必靠近,敝方慶得善鄰,同時切望貴部維持對民眾之紀律,並確保經濟通商。雙方關係更臻融洽,非特兩軍之幸,抑亦救國陣線之福。

——摘自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的《毛澤東書信選集》第38頁,見《致楊虎城》一文。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虎城先生同意聯合戰線,但望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摘自《毛澤東書信選集》第36頁,見《致杜斌丞》一文。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出版。

蔣介石氏在西安接受張學良楊虎城二將軍和西北人民的抗日的要求,首先命令進行內戰的軍隊撤離陝甘兩省,這是蔣介石氏轉變其十年錯誤政策的開始。這對於指揮內戰、製造分裂、並欲在這次事變中置蔣氏於死地的日本帝國主義和中國討伐派的陰謀,給了一個打擊。

……

西安事變的發動,確係受下列數種勢力的影響:(一)張楊部隊及西北革命人民的抗日怒潮的高漲;(二)全國人民的抗日怒潮的高漲;(三)國民黨左派勢力的發展;(四)各省實力派的抗日救國的要求;(五)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六)世界和平陣線的發展。這些都是無可諱言的事實。

——摘自《毛澤東選集》第1卷第245頁,見《關於蔣介石聲明的聲明》一文。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還在一九三三年,中國共產黨就發表了在停止進攻紅軍、給民眾以自由和武裝民眾三個條件之下,準備同任何國民黨部隊訂立抗日協定的宣言。那是因為在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變發生後,中國人民的首要任務已經是反對日本帝國主義進攻中國了。但是我們的目的沒有達到。

一九三五年八月,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紅軍號召各黨各派和全國同胞組織抗日聯軍和國防政府,共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同年十二月,中國共產黨通過了同民族資產階級組織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決議。一九三六年五月,紅軍又發表了要求南京政府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通電。同年八月,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又給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送了一封信,要求國民黨實行停戰,並組織兩黨的統一戰線,共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同年九月,共產黨又作了在中國建立統一的民主共和國的決議。不但發了這些宣言、通電、書信和決議,而且派遣了自己的代表,多次和國民黨方麵進行談判,然而還是沒有結果。直至西安事變發生,在一九三六年年底,中國共產黨的全權代表才同國民黨的主要負責人取得了在當時政治上的一個重要的共同點,即是兩黨停止內戰,並實現了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這是中國曆史上的一件大事,從此建立了兩黨重新合作的一個必要的前提。

——摘自《毛澤東選集》第2卷第362頁,見《國共合作成立後的迫切任務》一文。人民出版社1991年6月出版。

【楊虎城小傳】

1893年11月20日,在陝西省蒲城縣孫鎮甘北村的一個貧苦的楊姓農民家中,一個男孩兒出生了,取名楊Вㄒ糝眨,字虎城。父親楊懷福,除務農外,還精於木工,農閑時幫人做點農具,掙點錢以助家用。楊虎城一家生活雖然清貧,但平常日子過得還算平安,也沒發生過什麼大事,小虎城就在這種平淡的農村生活中度過了他的童年。在10歲時,父親送小虎城到村裏的私塾念書,三年後,小虎城卻又因家境不好而輟學。於是13歲的少年楊虎城走出家門到鎮上的一家小飯店當童工,沒有工錢,小飯店隻供一日三餐不飽的飯而已,這樣多少還能為家中減輕點生活負擔,因那時他家中還有一個弟弟。

時間一晃就是兩年。1908年,虎城15歲,5月31日這天(清光緒三十四年農曆五月初二日),父親楊懷福因仇家陷害,被清政府處以絞刑,在西安死去,父親死時年僅40歲。小虎城聽此消息,一時天崩地裂,痛不欲生。父親慘遭橫禍於數百裏之外,家中一時上有病母,下有弱弟,舉目無親,負債如山,虎城不得不以弱小的肩膀扛起養家口的千斤重擔,奔走西安將父親的骸骨取回,歸葬於故裏。為了營葬父親,虎城和本村的七戶農民組成了一個喪葬互助組,取名為孝義會,由孝義會助錢安葬了他的父親。家中這一巨大變故,使小虎城心中積蓄了對滿清政府的無比仇恨,同時也學會了堅強,鍛煉了自己的組織能力。

中秋到了,小虎城在孝義會的基礎上成立了新的組織,名為中秋會,並經原來七戶農民介紹若幹人入會,不久就發展成數百人之多的一個簡單樸素的有一定政治色彩的組織,還擬出了綱領,提出了打富濟貧、扶弱抑強、同生共死、不侮婦女等口號。

1911年11月22日,陝西繼辛亥革命後爆發了反清革命,楊虎城一時興奮難抑,對滿清的深仇大恨如熊熊烈火燃燒起來,他立即率部分中秋會成員參加了革命隊伍,隸屬於秦隴夏漢軍向枝山的向字營,在反清戰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辛亥革命後,革命政府並沒有給農民帶來多少好處,加上革命隊伍內部的一些腐敗現象,使楊虎城深感失望。於是在1913年,他退伍還鄉,以自己的勞動來贍養母親,照料弟弟,同時仍在中秋會中領頭,帶領大家抗債抗暴,主持正義。一時中秋會的名聲日益增大,參加者也多起來,楊虎城也受到大家的擁戴。

卻說蒲城東南鄉有個惡霸秀才李楨,和官府勾結,魚肉鄉裏,無惡不作。1914年的一天,李楨替當地一家地主討債,率一幫流氓打手來到楊虎城姑母所在的村子裏,強行索債,村民十分害怕,又無可奈何。正巧楊虎城來到姑母家,就有人來和他商量對策。楊虎城一聽,劍眉倒豎,虎眼圓睜,冷峻地說:“早就想教訓這小子了,今天來得正好,沒有別的辦法,隻有一個字,打!”當李楨一夥人狐假虎威地來到村子裏時,楊虎城早已帶著一群農民等候多時。仇人相見,分外眼紅,大家在楊虎城的率領下,一陣混戰,打跑了逼債隊伍,氣憤已極的農民們,一時竟將李楨斃於亂棍之下。這下驚動了縣裏,命差役來捉人,美其名曰“緝凶”。楊虎城於是和中秋會的部分農民逃離了蒲城,四處流浪,成為當時的“刀客”。一路上,他打抱不平,扶弱濟困,大有古代遊俠之風;殺富濟貧,劫財抗官,好比秦漢劍客之舉。有一天,他打聽到澄城縣有一批稅款經蒲城解往西安,楊虎城效《水滸》中智取生辰綱的故事,帶人在蒲城東鄉劫奪了這批稅款,成為官府力捕的對象。風聲日緊,楊虎城隻得遠遁他鄉,官府也隻得徒喚奈何。

後來楊虎城用劫款買了一支步槍,如虎添翼,帶著追隨他的農民在當時的同州(今大荔縣)、朝邑、合陽一帶神出鬼沒地與官府作對,組成了一支數百人的武裝抗暴的獨立隊伍。

1915年,袁世凱稱帝,全國討袁之聲四起,陝西將軍陸建章是袁世凱的爪牙,也是義軍驅逐的對象。楊虎城在當地同盟會會員的影響和策動下,率部擊袁軍而迭獲大勝,武裝了自己的隊伍。討袁之戰結束後,1916年,他的部隊被編為陝西陸軍第3混成團第1營,楊虎城任營長,進駐大荔縣城。次年,陝西建立了靖國軍,與當時的北洋軍閥在陝西的督軍陳樹藩的軍隊對抗,楊虎城因與陳樹藩有矛盾,率部加入了靖國軍,其部被改編為第3路第1支隊,移駐臨潼櫟陽鎮。其後,他率部與陳樹藩部多次作戰,曾在關山東北的界方與陳部鏖戰六天六夜,部隊雖傷亡過半,但遏止了陳軍的進攻,為抗擊北洋軍閥的圍攻,立下戰功。

直皖戰爭爆發之後,皖係軍閥段祺瑞垮台,直係軍閥吳佩孚取而代之,統治了華北和長江流域的一部分,吳佩孚派第20師師長閻相文為陝西督軍,隨軍來陝的有馮玉祥的第11師等部。靖國軍大部接受了直係軍閥的改編,而楊虎城不願改編,以“人各有誌,各行其是”、“保全革命人格”為由而婉言謝絕。這時,靖國軍總司令於右任被迫將總部遷移,楊虎城迎之於自己軍隊的武功駐地,建立了新的靖國軍總司令部,重新改編原屬部隊,楊虎城任第3路司令,轄四個團。直係軍閥於是在1922年聚3萬之眾進攻武功,企圖消滅楊虎城部。激戰二十餘日,楊虎城部終因眾寡懸殊,傷亡過重而撤退至鳳翔。之後,於右任南潛,找孫中山請示辦法,而楊虎城則繼續向陝北北部轉進。沿途行走1千餘裏,遭軍閥圍追堵截,苦戰多次,楊軍孤軍深入,迂回前進,慘烈之狀可想而知。最後楊虎城部到達延安,與陝北鎮守使井嶽秀部會合,井嶽秀將楊虎城的部隊改編為自己屬下的暫編步兵團,另委他人任團長,楊虎城暫時脫離部隊,被安排在榆林居住。

這時的楊虎城十分苦惱,不明白為什麼孫中山的革命總是失敗,感到前途茫然。加之部隊不在身邊,井嶽秀又是一個土皇帝,十分保守,自己又患了傷寒症,所以百感交集,身心兩摧,經常閉門不出,精神鬱悶至極。不久楊虎城認識了榆林中學的校長杜斌丞,並通過他認識了共產黨人魏野疇,漸漸地接受了一些革命思想,對孫中山失敗的原因和中國革命前途有了初步認識。楊虎城與杜、魏二人的相識,是他一生中一個重要的轉折點,為後來他與中國共產黨合作打下了思想基礎。在榆林期間,楊虎城又與孫中山取得了聯係,並於1924年在國民黨一大期間加入了國民黨。

1924年冬,馮玉祥等人率軍隊在北京聯合推翻了直係軍閥曹錕的政府,驅逐溥儀出宮,成立了國民軍,井嶽秀任陝北國民軍總司令,楊虎城則因身體恢複健康而出任前敵總指揮,率部由陝北南下,回師關中。次年,國民軍趕走了陝西督軍吳新田,楊虎城部被改編為國民軍第3軍第3師,楊虎城任師長。同年7月,楊虎城在耀縣設立了“三民軍官學校”,對青年進行培訓,吸收了一些黃埔軍校畢業的中共黨員為下級軍官和政治教官,以加強政治教育。從此,楊虎城部隊內始終有中國共產黨員和進步青年,這些中共黨員和進步青年,陸續得到楊虎城的信任和重用。

1926年,吳佩孚委任劉鎮華為陝西剿匪總司令,率軍進攻陝西,劉鎮華部在途中打敗國民軍第2軍嶽維峻部於河南,再敗陝西軍務督辦李雲龍部,率10萬之眾進攻西安。從潼關至西安三百裏間,劉部雖是烏合之眾,但因國民軍第2軍已成潰軍,使劉部沿途如入無人之境,長驅直入,很快就兵臨西安城下。此時李雲龍率部退守西安,兵力不足5千,遇此軍情,正惶惶不可終日。正在此時,楊虎城從三原出兵,迅速進入西安城內,被劉鎮華發現後,劉鎮華率部立即攻城,楊虎城部先頭部隊剛入城還未吃飯,就即刻出東門應戰,擊退敵軍,穩定了戰局。幾天後,劉部采取合圍的戰略,圍攻西安,著名的西安堅守戰開始了。5月15日,敵軍占領了三橋鎮,西安陷於四麵包圍之中。當時圍城的敵軍達7萬人,補給充足,裝備優良,而守軍不足1萬人,糧食緊張,並與外界斷了一切聯係,兩軍對比十分懸殊。楊虎城堅持守城,決不放棄,采取一係列政治性措施,團結了城內各軍隊。楊虎城發動群眾,鼓舞鬥誌,嚴懲投降分子,激勵部下發揚英勇無畏精神,對戰爭的勝利產生了重大作用。守城期間,國內北伐軍節節勝利,馮玉祥率國民軍援陝,於右任也組織部隊向鹹陽地區的敵軍發動總攻,西安城內守軍不斷出擊,至11月27日,劉鎮華率部倉皇撤退,次日,西安解圍,保衛西安之戰取得了最後勝利。這場守城之戰成為中國現代軍事史上著名的守城戰例。

戰後,楊虎城因西安之戰軍民傷亡慘重而引咎離去,避居三原。於右任時任國民軍聯軍駐陝總司令,和馮玉祥多次派人帶信邀楊回來,楊虎城才於1927年春返回西安,就任國民軍聯軍第10軍總司令。5月,楊虎城率部出潼關參加北伐失利,轉至皖北太和縣休整。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叛變革命,大肆屠殺共產黨員。楊虎城在太和縣休整部隊,卻仍然重用共產黨員,以魏野疇為軍總政治處長,南漢宸為軍事政治幹部學校校長等等。當叛徒告密出賣了軍中的共產黨員後,楊虎城指示不可傷害一人,送給他們路費,護送共產黨員出境而罷。他對部下說:“這些朋友是我們請來的,縱一時不能合作,也要對得起朋友,要有道義,要留有他日見麵的餘地。”此語表現出楊虎城的高尚人格。1928年4月初,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安徽劉集發動了暴動,不幸失敗,共產黨人魏野疇突圍後遇難。楊虎城聞訊,痛失摯友,悲痛難抑,身體健康突轉直下,於是在4月下旬啟程赴日本療養,化名呼塵。在日本期間,他觀察了日本的政治和軍事,接受了一些民主思想,更認識到當時中國的貧弱和權勢者們的殘暴。不久他的身體恢複了健康。這時國內的馮玉祥和蔣介石都想爭取楊虎城為自己的部屬,分別以電報催其歸國。半年後楊虎城回到了南京,立即去見馮玉祥。馮玉祥委任楊虎城為國民革命軍第2集團軍暫編第21師師長,令他赴泰安就任,協助山東省政府主席孫良誠剿匪。該師是楊虎城的原部隊所改編,歸孫良誠指揮。楊虎城到任後,對部隊略一整飭訓練,即加入戰鬥,大獲全勝,使膠東地區得以安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