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學忠
於學忠(1889—1964年),字孝候,山東省蓬萊縣人,國民黨二級陸軍上將。曾先後服務於北洋軍、東北軍。張學良“易幟”後,他先後擔任東北軍第1軍軍長、“剿赤”軍北路集團軍第1軍團總指揮、河北省省長、華北軍第1軍團總指揮、天津市市長、川陝甘邊區“剿匪”總司令、甘肅省省長、江蘇綏靖主任、第3、5集團軍總司令、軍事參議院副院長,以及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等高級職務。1949年初,他藏在四川鄉間,迎接解放。新中國成立後,於學忠曾任國防委員會委員、河北省政府委員,並當選為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第三屆中央委員會委員。毛澤東早年曾稱其是抗日的“愛國將領”。
【毛澤東評點於學忠】
於主席勳鑒:
兩軍相處密邇,未能通候,甚以為歉。夙稔先生熱忱愛國,對日抗戰早具同心,而西北停戰議和,首先貴我兩軍停止自相殘殺,實為刻不容緩。茲派彭雨峰君晉謁祟階,申述敝方聯合救國之旨,敬祈不佞賜教,指示一切。抗日合作成功之日,兩軍之利,抑亦民族國家之福也。專此。
即頌
勳祺。
毛澤東
九月二十二日
——摘自《毛澤東書信選集》第76頁,中央文獻出版社出版。
【於學忠小傳】
於學忠,山東省蓬萊縣人。1889年生於旅順。父親曾任毅軍幫統,與張作霖等同為宋慶的部下。他自小在軍營中長大,1904年從毅軍所辦隨營學堂肄業,後又考入通州速成隨營學堂學軍事,1911年以第一名成績畢業。隨後在毅軍中任排、連長。1914年,任熱河林西鎮守使署副官長。是年6月,授中校銜。1917年,北洋陸軍第18混成旅在湖北成立,於學忠的表哥趙榮華任旅長,電召於學忠至襄陽,就任炮兵營營長。起初,時任林西鎮守使的米振標不同意放行,後經毅軍統帥薑桂題出麵,他才於1918年8月正式上任。
1921年秋,川軍熊克武、劉湘號稱援鄂,糾集十二團之多的兵力,大舉向湖北進攻。當時,宜昌守軍兵力不及川軍三分之一。因兩軍眾寡懸殊,前敵高級指揮官們對防守毫無信心,憂心忡忡,準備放棄宜昌。一日,於學忠對總指揮鎮守使建議說:“川軍雖眾,內部尚有矛盾,槍械彈藥均不充實,亦無重武器,而且水陸並下,士卒疲勞,勢難持久。鎮守使有守土之責,不戰而退,疆帥何能見諒,後必無以圖存。今日無論勝負,皆當一戰。我軍以逸待勞,未必不能阻止敵軍。”這時,鎮守使召開守軍團以上軍官會議,商討如何防守宜昌的戰鬥部署問題。於學忠,一個營長,卻被特邀參加會議。會上,他詳細分析防守機宜,致使會議決定堅守待援。一天,川軍夜間發動總攻,突破了鄂軍陣地,鄂軍左右兩翼步兵都已後撤。於學忠仍率炮兵營及一部分未退之步兵在正麵禦敵。未幾,川軍喊殺聲厲耳,但槍聲稀疏,亦不前進。於學忠判斷川軍係子彈不足,故堅守不退。午夜,吳佩孚乘軍艦到宜昌督戰,召見於學忠,他當即報告說,敵軍喊殺不前,定是子彈缺乏。我方退下部隊,後有小江阻隔定未渡完,可令返回陣地反攻。吳佩孚聞言點頭,連說這樣很好。嗣後,吳佩孚返回兵艦上,盧金山、趙榮華入見,報告戰況,並商討作戰計劃,吳佩孚均不滿。盧、趙返岸,乃囑於學忠登艦見吳。於學忠一一回答了吳佩孚所提出的作戰問題並麵陳反攻計劃,又當即畫一地圖與吳佩孚看,吳佩孚閱畢即說:“就這麼辦。”按此計劃,鄂軍終於擊退川軍。戰後於學忠升為第2團團長。
1922年7月,四川爆發擁護孫中山的熊克武與擁護曹錕的楊森、劉湘兩軍之戰。年底,於學忠率部由湖北施南入川援助楊森、劉湘,攻擊熊克武部,戰後,升任第18混成旅旅長。北伐軍攻克武昌後,宜昌情形不妙:東,武漢失守,唐生智所屬各部已沿江西進;西,川軍楊森所部進駐宜昌,招兵買馬,喧賓奪主;南,黔軍袁祖銘所部已歸附北伐軍的王天培部,進攻湖北荊州、沙市等地。於學忠親往沙市率第8師、第7師,將王天培部驅出鄂境,收複公安縣等地。這年冬,於學忠認為北軍懸居一隅,外有下遊及湘境環攻之敵,內有川軍難恃之友,殊無戰守可言,惟有撤退。旋即召集諸將會議,告以北退之決心。接著,於學忠密令駐施南的馬廷福旅,取道巴東、興山向老河口方向撤退,駐沙洋之楊殿雲旅,取道荊門、遠安向老河口方向撤退。於學忠則親率留在宜昌的師部,取道歇馬河、前後坪一帶向約定地點撤退。
於學忠指揮北軍退抵老河口,即令各軍聚集穀城一帶。旋奉吳佩孚電令,於學忠升任聯軍第9軍軍長,暫設司令部於穀城。後於學忠率部打敗樊鍾秀部進駐鄧縣,隨吳佩孚進駐諸葛亮昔日的躬耕故裏。
1927年5月,吳佩孚因眾叛親離,大勢已去,不得已逃到南方。待吳佩孚南行數日後,於學忠遂返回蓬萊故裏。為了謀求第9軍的出路,於學忠倚附奉軍,輔助少帥張學良。於學忠被任命為鎮威軍第四方麵軍第20軍軍長,仍統率舊部。
1931年4月,張學良在北平成立陸海空副司令部行營,坐鎮北平。是月28日,張學良患傷寒病入協和醫院治療,不能親理公務,石友三乘機陰謀叛變,配合汪精衛、陳濟棠、李宗仁反對蔣介石。於學忠與參謀們商量,於6月28日由東北抽調步兵三個旅、炮兵一個旅分駐平津,以固防務,並出安民告示,以穩定人心。7月初,石友三部加緊叛變步伐。於學忠以平津衛戍司令的名義,到順德檢閱白風翔的騎兵旅,順便看看石友三的動靜。檢閱完畢,他秘密告訴白鳳翔:“石友三如有行動,你可稍與之接觸,即沿平漢線節節撤退,務須引他率軍追趕,不與之脫離,以便我方集中兵力,與之決戰,以免兵力分散,為其各個擊破。”當他到石友三部駐地時,發現張雲責局促不安,麵帶憂容,且不敢與己說話,便料知石友三部確有不良企圖。於學忠返回北平後,主持召開司令部行營會議。於學忠在會上分析石部定要妄動,而動必敗。7月19日拂曉,石部北犯。白風翔旅於兩小時前撤離順德,在內邱以南與石部的前衛稍有接觸,即按於學忠的計劃有目的地節節後退,但不與石部脫離。是日,在副司令行營召集的緊急會議上,於學忠反對撤退關外,力主給石予討伐。他說:“東北軍號稱數十萬大軍,若為石友三之一小撮隊伍逼出關外,東北軍之威望從此掃地;即使能退出關外,也為日人所輕視,此後對外更難應付。據我們的估計,石友三部一定先圖襲取北平,並力求速戰,我可率領一部在平漢線堵擊之,並將石部引出滹沱河一線,在保定、望都之間,方順橋以南,與之決戰,當可將其擊潰。”與會者一致讚同他的意見。旋副司令部行營任命於學忠為“剿赤”軍北路集團軍第1集團軍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