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能利用專利保護自己,並與競爭對手周旋;
(3)能長期、持續並製度性地高額資助研發創新;
(4)願意冒必要的風險,同時能積極管理風險,而非消極規避風險;
(5)較早且富於想象力的定位,關注並培養一個潛在市場;
(6)與客戶、供貨商和科學界保持密切聯係,並施行實質的合作創新計劃;
(7)研發創新已形成企業的核心職能與組織文化;
(8)擁有真實的創新與前瞻性,不僅是基於模仿或改良而來;
(9)主要透過有機成長實現增長,而不是無機成長(注3)。
營運創新型的企業,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具有良好的創新管理和文化,使得整體創新的技術水準居於領先地位,而能在市場競爭中具有優勢和持續發展能力。創新是一種組織文化整體的表現,絕非單一產品工程研發或商品企劃營銷單位所能完成。創新在結構上分為六個子係統:人才、決策、保障(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力度)、激勵、信息、技術,最後才能形成一個整體的創新文化。創新的本體,是人才;創新的定位,靠決策;創新的生存,靠保障;創新的延續,靠激勵;創新的廣度,靠優勢的信息;創新的深度,靠組織係統的整合。而且這六項子係統之間,還存有一種瓶頸製約的關係。即當某一子係統的創新,成為整個係統的薄弱環節,並影響和製約其他要素的創新時,其瓶頸作用就突出了,使得弱點就成為當時優先被需要重點創新的地方,然後依此良性循環。
二、管理的創新——後管理時代的管理模式創新
彼得·德魯克說:“管理創新的重要性,絲毫不亞於技術的創新。”而把短暫誤當成永恒的公司,注定要錯失未來。企業經營長期製勝的秘訣是什麼?為什麼許多經典的管理模式會導致企業“猝死”?管理大師蓋瑞·哈默(Gary Hamel)和比爾·布林(Bill Breen)在《管理大未來》(注4)一書中指出了管理創新時的兩個重大症結問題所在。
1.症結問題一:隻有15%的員工非常投入工作
在20世紀,絕大多數企業都缺乏一種產生重大管理創新的過程與機製。書中指出,現代管理的實踐和流程是建立在少量的核心規則的基礎上的,這包括:標準化、專業化、等級製、認同、計劃和控製,以及改變人們行為的外部獎勵等方麵。但隨著企業外部環境變化越來越快,市場進入的壁壘越來越低,以及數字化和互聯網的產生,使得知識產權帶來的利潤越來越小,使企業在整個生態係統中能夠掌控的東西也越來越少。依據全球性調查報告的研究結果顯示,在世界各地的公司中,隻有15%的員工認為自己非常投入地進行工作。由此可見,企業現在的管理方式無法激起員工潛在的熱情和能力,傳統的管理方法已不適應目前環境的變化,企業需要進行管理創新。
以實際案例來看,蓋瑞·哈默有兩個商學院MBA著名的研究個案——全食食品超市(注5)和戈爾公司(注6)。案例指出戈爾公司如何以創新的管理方式解決新時代的問題;全食品超市在管理上將民主與紀律、信任與義務、團結的共同體與激烈的內部競爭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在這種管理體製下,全食品超市各個分店的員工小組可以自行決定所在分店的進貨、招聘員工等事宜,而不是坐等上級的行政命令來被動地執行。戈爾公司的管理創新實踐,展示了未來管理的藍圖,積極營造創新的自主氛圍,公司內部沒有森嚴的等級製度,沒有複雜的組織結構圖且幾乎不設中層管理崗位,有的隻是員工可以“自由參加與退出”的管理小團隊。
戈爾公司的管理創新,在於“持續而打破常規的創新”。公司領導知道創新是困難的,但從不懷疑創新的可能性,在實際工作中,他們具體強調:
(1)要工作網絡,但不要等級;
(2)要有足夠的自然領導與指引,但不要老板;
(3)要有試驗的自由與不屈不撓,但反對盲目冒險;
(4)不斷激勵與持續推動創新;
(5)要承諾,但不要分配任務;
(6)大公司,但有個人空間;
(7)聚焦,但沒有核心業務。
蓋瑞·哈默用這些著名的案例說明,企業不用傳統管理模式來取得優秀的經營績效是完全可能的。企業的員工同樣可以進行自我管理,企業的高層管理者所需要做的,就是把創新的權力真正賦予每一位員工,充分發揮員工的創新主動性,讓員工選擇主動將想象力和責任心帶到工作中,說穿了就是創造一個“開放式的工作環境與氛圍”。這肯定了人的重要性,而僅靠著單純的行政命令並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員工的潛力,個人的創新能力和適應能力總是比企業期望的要好得多。由此,未來管理的目標之一,就是建立起“值得人們貢獻創造力、熱情和積極性的組織”,然後持續不間斷地塑造創新的氣氛,並舉辦一次又一次創新的頭腦風暴活動。
2.症結問題二:如何舍棄官僚式管理
蓋瑞·哈默強調,世界正邁向“後管理時代”,管理的職能由傳統管理模式的“管人”,向組織外圍“下放權力式地延伸”,員工開始實行自我管理。互聯網的存在成為管理創新的重要契機,它以不可思議的方式放大並聚焦人的能力,改變了企業接觸市場、客戶和產品研發的方式。蓋瑞·哈默提出了舍棄自上而下官僚式管理的四大方向:
(1)一線員工對企業業績結果直接負責;
(2)管理小組成員可以實時了解企業業績數據;
(3)管理小組成員對影響企業業績結果的關鍵變量有決策權;
(4)在企業業績結果、員工薪酬和工作獎勵之間實現緊密結合。
印度有一家名為HCL的科技公司,允許員工向主管開“罰單”,而主管則必須把相關問題解決後,才能銷掉“罰單”,同時,主管所持有的“罰單”數量與處理“罰單”的響應時間與結果,直接與主管的工作考核掛鉤。這就是具體舍棄官僚式管理的做法實例之一。
蓋瑞·哈默論述成功企業背後的管理思維,總結出未來管理創新的真諦,即管理創新需要深入到一線員工,企業管理者應給予員工最直接而持續的創新支持,應建立起有利於發揮員工積極性和創新潛力的組織體係,由此便會放大企業的創新成果。而不是認為人隻是整體作業流程活動中的一個產物,或是迷信CEO的個人影響力,或是認為官僚層級就是一種內部控製體係等陳舊觀念。從內心尊重員工,通過這種創新來改變企業內的各種關係,真正做到組織和人共同發展。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能清楚地洞悉,企業管理創新的趨勢,已經從官僚式組織轉向網絡式與虛擬式的組織、已經從利潤的最大化轉向企業可持續發展、已經從人才的選用留轉向員工知識和技能的管理與持續、已經從自身利益轉向為社會履行責任,已經從單純的產品與硬件的創新轉向服務與軟件的創新(注7)。
我們的成長夠創新嗎?
隻要從以下兩個簡單的指標,就能快速地對企業進行成長創新的健康檢查:
1.企業真實的成長力度
企業真實的成長力度=企業當年成長力度-無機成長力度-整體市場/產業自然成長力度。許多企業的成長,在扣除無機的成長與整體市場/產業的自然成長後,已呈現負數。也就是說,依靠本身真實的成長力度的企業是沒有的,這樣的企業成長創新的能力自然是不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