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M型消費(1 / 3)

彼得·德魯克說過:“市場營銷的核心問題並不是‘要銷售什麼’,而是‘顧客想購買什麼、怎麼購買’”。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來自於《聖經·馬太福音》第二十五章 中的一則寓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讓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它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社會學家從馬太效應中引申出社會生活領域中普遍存在的兩極分化現象。此現象後為經濟學界所借用,反映貧者愈貧,富者愈富,贏家通吃這一種經濟學中收入分配不公的現象。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在《中下階層的衝擊》一書中也提出這樣的概念。此書中文翻譯為《M型社會:中產階級消失的危機與商機》,以日本近20年發展曆程為實證研究對象指出,M型社會或極端社會(M-shape Society)已經出現,即原本人數最多的中等收入階層,一小部分往上擠入高收入階層,其他大多數淪為低收入或中低收入階層,中間階層凹陷變少,於是,社會像個被拉開的M字。美國似乎比日本更早步入了M型社會。現在,美國最有錢的前1%家庭,隻要拿出財富中僅1%的收入,就等於社會底層兩千萬家庭的收入總和,使得在美國有85%以上的人開始淪為中下階層。在中國,似乎有資料顯示中國社會所得五等量表中,最高及最低收入族群差異高達10倍,一般國外標準為5~6倍。69%的家庭年收入在3~5萬人民幣之間,貧富懸殊差別很大,原地踏步就變成中低階層。看起來很像杜甫詩中“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的社會狀況。“M型社會”的概念,在21世紀初被過度熱烈地套用在各種社會現象的統計與描述上。

從M型社會到M型消費

M型社會≠M型消費。對於日本是否真地已進入M型社會,或是國內是否如同日本已進入M型社會,筆者持比較保留的態度,然而,M型消費卻早已悄然形成。原因其實很簡單,因為M型的兩極化消費比較容易在市場上找到位置,更有較清晰的辨識度;也就是說高端高價的產品,以及低端低價的產品已儼然成為消費市場的主流。M型消費形成的背景原因最為可信的是,提供高端產品或服務者,挾其優勢的研發創造競爭力,得以因為高價高質量高利潤,在以價製量下,能殺出一片“藍海”;與此同時,提供低端產品或服務者,要能持續生存,需要的是一定的經濟規模,他們許多是高資本與技術密集者,有能力與規模持續地生存或掙紮著經營,提供低價、較低質量的產品並存活於低利潤中,故也能在以量製價下,在一片“紅海”中勉強找到生存的縫隙與空間。但提供中端產品或服務者,他們屬於正常的常態分配中間位置的多數者,由於為數眾多,使得這樣中間位置的市場競爭,變得異常劇烈。消費者目不暇接、眼花繚亂,冷卻了消費意願,稀釋了消費大餅,使得其生存麵臨威脅。“價位不高不低,消費者不理不睬”已經成為消費選擇時的至理名言。

M型消費現象

M型消費現象就是指由“奢華消費”與“省錢消費”所組成的“混搭”購物形態。《財訊月刊》就曾指出,M型消費,創造了兩極的花費。“高價商品不在乎價格,低價商品則是錙銖必較”已經成了現代都市人的消費形態。這樣兩極化的消費趨勢,在未來將會持續加劇,而且兩極化消費會不斷出現在服飾、皮件、化妝品、汽車、房地產、旅行、飲食等消費上。尼爾森媒體研究機構的消費行為調查也指出:全球已經邁入“兩極消費”的時代,這群消費人數高達總消費人數的五成,年齡集中在20~39歲之間,是受過高等教育,且擁有中上收入的都市中產階級(請注意:M型社會還是≠M型消費)。

M型消費,全球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