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碑林見聞(2 / 2)

蘇子玉仔細向古樹上看去,卻見每棵古樹上都有兩個老人,或站或坐,或仰或臥,八道身影,與古樹渾然一體。“挽弓挽強,仁治安邦,傳道授業,俠義四方。”盤坐在中間的一位老人先是長宣一句,才緩緩道:慕瑜當年高屋建瓴,比我們這些老骨頭強得多啦。你們做的很好,這些弟子也都不錯,我們都看過了。帶他們去碑林看一看吧。”

瘦削老頭恭聲應是。

一行人退出大殿,來到後山之前,叢林環繞之間,乃是一座陵園。隻見陵園之中密密麻麻,數千石碑林立,正是矽穀碑林。原來鬼穀千年以來,循例如此,曆任穀主而或長老,都是當世人傑,特將畢生體悟,鏤於碑林,以勉後人。當然也有先輩並非穀主長老,但公推卓爾,得列林園。更有先輩雖是穀主或長老身份,但自以為才疏技淺,所聞所悟不足以傳世,因此息眠碑林之外。

一行人循碑林緩緩而進。最外圍正是上一代鬼穀老穀主林慕瑜所留,隻見其碑上刻的乃是分政之要與製衡之道。林慕瑜乃是鬼穀百年一求的大宗師,道境出神入化。鬼穀分政正是自此而始,他深知四個弟子因天賦所限,各有所長,卻難補其短,因此力勸長老院,一政四分,以為此代之對策。秦大頭統領鬼穀護衛,齊二手掌管穀中事務,舒三腳負責典籍教育,華四皮卻是出穀濟世,四人分工相輔相成,又相互製衡。十幾年來,鬼穀運轉良好如初,更漸繁盛。

十數弟子隨四位掌門前輩於一座座石碑前慢慢看過去,雖隻能看個大概,仍然受益匪淺。若是幾人未到奇術之境,隻會覺得曆任先賢所留,修武經驗頗少,而雜事感悟居多,而此刻幾人均鄭重其事,深知石碑上所載的瑣事與感悟正是修真大道。便如第一百二十七任大長老石碑上所刻全篇講的都是因材施教,不論弟子天資若何,總能因勢利導,挖掘其潛力。鬼穀弟子雖和穀外的修練之人一樣天賦各異,但人才輩出尤甚,得施此論居功甚偉。此石碑看似是隻論教育之要,實則亦暗涵修真的至理。

直走到第三十六任穀主王佯名的碑前,眾人才停了下來。這座石碑上所刻的關於知行合一的教義,因其所論,鬼穀方有開穀濟世的對策,以防閉門造車,終落於夜郎自大。王佯名“以虛化實”的造詣前無古人,“格物堂”、“致知堂”皆因其而名。

鬼穀穀主齊二手這才向諸位弟子詳釋四宗會選。原來這四宗會選本是八門會選,直至上任穀主林慕瑜因勢調整,才改叫做四宗會選。會選四年一次,亦自王佯名而來始,乃是在八門之中選撥可造之材,輔以更多的實戰鍛煉,以傳鬼穀之業。到碑林來還有另一個原因,那就是此處有通過四宗會選的獎勵:通過者可以在這碑林靜修三日。

碑林的這番見聞確實讓諸位小輩大開眼界,鬼穀能千年傳承自有其道理。諸葛小憐自小在鬼穀長大,博聞強識,也是此時才知淵源,更毋論其他人。幾千座石碑上所刻的大道精義更是令人怦然心動,心馳神往。

正遊目周圍的石碑,蘇子玉心髒驟然一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