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作、翻譯雙管齊下的楊玲
淩鼎年
1996年,我應邀參加第二屆世界華文微型小說研討會,第一次去了泰國的曼穀。那次泰國之行,認識了當年活躍在泰國華文文壇的大部分作家。也是有緣,十多年來,我一直與泰國的華文作家保持著聯係,泰國的華文報紙也一直不間斷地發我作品。像《新中原報》的副刊,最初是鍾子美主編,後來是黎毅負責,再後來是楊玲接手。我也就自然而然與負責主編副刊的楊玲有了聯係,但僅僅限於電子郵件的來往。
期間,我收到過楊玲寄給我的她與她父親老羊在2005年、2008年與2009年合著出版的集子《淡如水》《迎春花》《紅黃藍》等,使我知道楊玲不但是個敬業的編輯,也是個作家、詩人,寫散文,寫詩歌,也寫微型小說。
記得1996年去泰國時,與楊玲父親老羊見過,印象中,那次見到泰國最年輕的華文作家是溫曉雲等,推算起來,那時楊玲才二十出頭點而已,還沒有接班步上泰華文壇。一晃十幾年後,楊玲已成為泰國華文文壇的中堅力量之一。
在與楊玲的文字交往中,最使我感動的是她對華文文學的熱愛與對華文文學事業的認真負責。舉一個小小的例子,譬如我在主編《亞洲華文微型小說選》時,向泰國的華文作家約稿,說起來我認識的泰國華文作家不少,也大部分能聯係上,但泰華作家這幾年趨向老齡化,不少上了年歲的老作家不會計算機,作品沒有電子版,這給我組稿帶來諸多不便,我把情況與泰華作家協會秘書長曾心說後,他告知:懂計算機的楊玲會把稿子處理成電子版,整理後發我。我很擔心這事會拖較長時間,影響整本集子的進展,畢竟對楊玲來說這是額外的工作,沒有報酬的義務勞動。但我很快就收到了楊玲發來的稿子電子版,計有司馬攻、鄭若瑟、陳博文、黎毅、曾心、倪長遊等十多位作家的五六十篇作品,而且編排得很規範,大大減輕了我的工作量。一看就是個內行而細心的編輯作派。
今年7月份我應邀去泰國講課,楊玲與曾心、博夫等來機場接機,我第一次見到了楊玲,儒雅、秀氣、隨和、勤快。在泰國的六天時間裏,因為每天安排得滿滿的,也沒有時間與她細聊,但我知道了楊玲翻譯過一本泰國的短篇小說集,這使我重新審視楊玲,因為在我們中國大陸,作家很少見翻譯作品,除非個別大家,從事翻譯的多數是大學裏的教授,或出版社的專職編輯。我對楊玲刮目相看,肅然起敬。
在中國的作家中,我絕對算是與泰國華文作家打交道多的,前後兩次到泰國,但我對泰國的本土作家與作品知之甚少。我想中國的大部分讀者對泰國作家的文學作品的了解,幾乎就是個空白。因為中國出版界比較注重的是歐美國家、拉美國家與日本作家的文學作品的翻譯、介紹,像泰國、越南、柬埔寨這種小語種的翻譯,一則翻譯人才稀缺,二則出版社不大會專門去組稿,故要想在書店裏或網上買到翻譯過來的泰國本土作家的文學作品集子很難很難。
楊玲花了八年時間,翻譯了50多篇泰國作家的泰文作品,實在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她又精選其中36篇,結集為“楊玲翻譯作品集”,以《畫家》為書名在泰華文學出版社出版,深受泰國華人讀者歡迎。
這次我去泰國,楊玲送了一本給我,我饒有興趣地翻看了,雖然原著的作家名字都是陌生的,如幹吉滴、集威、盛亞侖、汶力膠、朱她瑪、針隆、方中集、沙林、他努達作、倉娃莉、汶穀碧、威他耶尼蓬……但他們筆下反映的生活離我們並不遙遠,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曆史、那些背景,有異國風味、佛國風情,不過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向往追求,他們的道德風貌,使中國的讀者感到好奇而親切,讀來有精神享受,還增知長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