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家的老大Chloe,有一個很好聽的中文名字叫黑筠睿,她已經五歲了。她充分鍛煉了我和太太作為父母的心理彈性。她很愛哭,我不知道那麼小的孩子哪裏來的那麼多眼淚。從三歲開始,她每天必做的一件事情就是哭鼻子。而且她對別人的傷痛相當敏感,她會擔心我嚼口香糖的時候嘴巴會痛(我的臉部曾經在摔跤隊被撞傷),並真的會擔心到哭。到了上幼兒園的時候,別的孩子很輕鬆都會念ABC,可是Chloe不會。當時我太太真的非常擔心孩子的智力有問題,擔心會不會發育太過遲緩。
每當我們為孩子急得無所適從的時候,我都會想起當年爸媽是如何麵對我們幾個孩子的問題的。他們從來沒表現出急躁或者擔憂,他們很淡定,讓我們覺得自己並不是個“有問題”的小孩。結果證明,度過那段時間之後,我們真的都沒有問題!
姐姐黑立也經常會跟我交流養育孩子的心得,她最常說的一句話就是,這是一個時期,肯定會過去的。她現在講話越來越像媽媽,我也很相信隻要我們能控製自己的焦慮情緒,讓孩子自己尋找到方向,他們會更開心。
現在Chloe不但能念英文書,在晚上睡覺前還會跟媽媽講自己這一天最開心的事情。她通常會感謝幼兒園的老師,看得出來她真的很喜歡幼兒園,也真心喜歡那個和善的老師。我和太太沒有特別為她做什麼,但是在我們心裏,卻做了很多控製的工作。控製自己不去評價她的表現,控製自己不去幫她完成認識英文的作業,控製自己不去過度寵愛她,隻是因為她很愛哭。於是在那段“非常時期”過去之後,一切都很順利,孩子總會找到他們的方式長大,隻要你肯放手放心。
讓孩子像孩子
現在好像全世界的學校都發生了改變,變得必須要通過各種考試才能進入。在美國,甚至上幼兒園都要家長排隊,填寫申請表,還要接受訪問。我從來不記得我們小的時候爸媽會為了學校的事情煩惱。小孩子上學很容易,不用擇校,在家附近的公立學校讀書就好了。現在的環境已經讓孩子感覺到了無形的壓力,所以家長要盡量不給孩子增添壓力。孩子在情緒方麵的感應能力超強,所以需要家長真的放鬆,才不會把焦慮的情緒傳染給孩子。
我很懷念小時候在山上的幸福時光,孩子們放學了,做完功課就可以漫山遍野地玩,發現環境中讓自己著迷的地方,然後將大把的時間放在享受玩耍的樂趣上麵。爸媽也從來不拿成績單評判我們,他們不認為那些數字就是我們真實的學習能力。
雖然加利福尼亞屬於高科技區,我的工作又與設計相關,在家裏總會用到電腦。但是孩子們很少看電視,電腦她們基本不會用。我並不覺得現在沒有電腦或者沒有網絡,將來長大了孩子會吃虧,或者不會用。這些全部都隻是工具而已。我更希望她們生活得像個小孩子,快樂地遊戲,快樂地用感官探索世界。
教會孩子如何作決定,而不是你替他作決定
現在回想起來,爸媽對孩子最重要的教育是教他如何去作決定,而不是決定的內容。那個內容是無窮無盡的,無論父母還是學校,都教不完。但是如何去作決定,卻是生活上最重要的技能。從如何選擇自己未來的專業、學校、職業到選擇什麼樣的伴侶,隨著孩子年齡越來越大,他要麵臨的選擇必然原來越多。如果他沒有原則和方法,那麼,眾多的選擇對他來說就不是一種自由,相反是一種酷刑。
我記得特別清楚,在我十二三歲的時候,正在台北念初中,二哥和姐姐要回美國。爸爸坐在客廳裏跟我談,讓我自己作選擇:是跟著哥哥姐姐去美國,還是留在台北念高中。他很冷靜地把兩套方案分析給我聽,如果你選擇A,那麼好處是什麼,壞處是什麼;如果選擇B,情況會有哪些變化。他很認真很耐心地跟我談了很久。最後我決定跟著哥哥姐姐到美國讀書。
對於我的人生來說這是很大的決定,爸爸願意給我這樣選擇的機會,證明他信任我,認為我是一個會作選擇和判斷的人。他的這種信任,給了我很強力的支持和鼓舞,讓我在以後的人生裏,不管是麵對選擇大學,還是選擇科係,甚至選擇職業的時候,我都有信心能作出最恰當的選擇。
我希望自己也能用這樣的方式教會女兒如何作選擇,以我的經驗來看,如果能給孩子自己作選擇的空間,他即使長大進入青春期,跟父母的距離也不會越來越遠;但如果父母事事都包辦,反而會讓他越長大離你越遠。這種距離要想彌合是非常困難的。
“慢養”的準備工作
要想“慢養”孩子,父母關於教育的出發點一定要統一。在準備懷孕之前,兩個人就要坐下來好好談一談,確定一個一致的教養目標。
1.父母目標一致:要讓孩子高興而不是你自己高興
“慢養”的父母會有一個相當明確的目標,那就是教育的重點是為了讓孩子健康快樂地長大,而不是讓孩子“成龍成鳳”。“望子成龍”是中國教育的傳統,沒有哪個父母不期望孩子超越自己的成就的。可問題是,如果你“望子成龍”的目標—比如說考入名校,選擇熱門專業—剛好不是孩子所喜愛的話,你能不能退到後麵,讓孩子自己來決定,並真心為他的決定而高興。
我看到過很多斯坦福大學的同學,他們畢業以後進入很棒的金融公司或者銀行工作,不管職位還是薪水都很高。但我問他們高不高興,他們看不出來絲毫高興的樣子,有的人還在辦理離婚。
孩子能順應內心的召喚,選擇自己天命的誌趣,選擇能一起幸福生活的伴侶,這種能力需要從小開始訓練,前提是父母不要將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孩子身上。
2.搞清楚你是誰,你的人生目標是什麼,不要讓孩子來承擔這個重任
英文裏有句話叫—“Who you are?”非常適合父母在懷孕之前問自己。如果你有宏偉的目標,如果你有生命的遺憾,都請你在這個時候想清楚,這些是你的目標或者遺憾,不是孩子的。他來到這個世界上,會帶著自己人生的目標而來,而那個目標剛好和你的重合的概率很低。想明白了這一點的父母才不會盲目地指責孩子沒有實現自己的夢想,或者告訴孩子“都是因為你,我才會放棄了自己的人生”,這都是父母給自己的不努力找的借口,這樣會增加孩子的負罪感,他對自己的認知度會越來越低,甚至覺得自己不應該活著。
我的父母從來沒有說過希望我們成為一名醫生、律師或者工程師之類的話,連暗示都沒有過。他們隻會讓我們問自己,什麼事情是讓你最高興、最滿意、最有成就感的,那麼你就勇敢去做。像黑立當年放棄進入法學院而回家當了一個快樂的全職媽媽,她既不會不開心,覺得脫離社會,也不會覺得有壓力,認為自己應該回去上班。她很滿意自己的生活狀態,爸媽也很開心。
所以不要靠著孩子尋找自己人生的方向,每個人都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任,當然也包括你自己。
“慢養”就是你要滋養自己的家
傳統意義上,大家都認為“養家”就是“糊口”,讓一家人吃飽飯就是養家了。但事實上在“慢養”的概念裏麵,“養”代表了“滋養”。要用溫柔的愛來培養和維係一家人的感情,並且靠著這份感情,大家一起麵對人生的跌宕起伏,悲歡離合。
1.培養家人之間的感情
在美國,很多爸爸是體育迷,我常常看到他們會從早到晚地看球賽,像NFL(國家美式橄欖球大聯盟)、NBA(美國男子籃球職業聯賽),會看個不停。甚至星期天需要他照看一天孩子,都會非常不高興,認為占用了他寶貴的休息時間。但是我們小時候,爸媽從來不用這樣的態度對待我們,他們認為跟孩子一起玩或者談心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我和太太自從有了兩個可愛的女兒之後,也改變了作息時間,原來我們很喜歡出去散步,尤其是走走山路,覺得很鍛煉身心。但是有了寶貝之後,就不能做這個運動了,包括出去看電影或者吃吃飯喝喝酒,也很少做了。我們變得越來越愛跟孩子們在一起,觀察她們成長過程中的快樂和煩惱。我們之間也會多多交流關於養育孩子的心得,像當年我父母做的那樣。我們很喜歡這樣的轉變,也能感覺到家庭成員彼此之間的感情越來越深厚,相處越來越融洽。
2.孩子長大後會反過來滋養家庭
不要認為孩子長大以後會離你而去,或者能用金錢來照顧你就很不錯了。事實上,如果一家人的感情紐帶一直很牢靠的話,孩子們會在你需要慰藉的時候反過來滋養家庭。
家很像一個銀行,家裏的每個成員每天都將自己的關愛和體貼存進銀行。那麼等到有一天,整個家庭遭遇危機,或者是某個家庭成員需要支持和援助的時候,銀行裏就會有數十倍甚至數百倍的財富可以供你使用。
養育孩子不但帶給我快樂和幸福,也拓寬了我的心,讓我變得更加勇敢,原來認為困難的事情為了女兒我都願意去嚐試。她們對我們真心的關愛,還有忘我的奉獻,總是能讓我們感動不已。
所以,“慢養”孩子,付出愛,努力做自己。等他們長大有了獨立的力量之後,你會感受到他們為家庭帶來的幸福和歡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