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2 / 2)

如今天皇駕崩,朝中局勢不穩,太子李顯庸弱無能,一旦即位,朝中大權就由天後全權掌控,皇子之中再無能與武後抗衡的人。當年被朝中大臣們看好的太子李賢,德才兼備,心係百姓,有勇有謀,可是三年前卻因一則莫須有的罪名,被武後認為其心懷謀逆,廢為庶人,幽禁在長安數年後流放巴州。太子的近臣也遭到貶職流放,連坐者十多人。現在天皇一死,恐怕李賢的下場……朝廷的局勢……自己家族的命運……李尚書思考得頭疼,這時才發現自己不知不覺走到兒子的臥室外,房內悄無聲息。

兒子李若今年才十七歲,整日流連在煙花之地,不知上進。李尚書也不想管教了,隻想讓他多看看書,多明白些道理。他從來不想讓兒子繼承自己的官職,如今的局勢,在朝中混就是朝不保夕,提著腦袋行走。還是任由他吧,想怎麼樣就怎樣,沒出息就沒出息,好好地活下去,平平安安就好。

李尚書從兒子臥室的窗外走到書房,他不想打攪夫人的睡眠。

推開書房門,牆壁上的女子還是那般溫柔地對自己笑,穎兒似乎已經原諒自己了,可是李尚書永遠不會知道答案了。十八年了,沒有找到她,也沒有找到他們的孩子。

兒子李若還有一個同父異母的哥哥,如果還活著,應該是二十一歲了。

十八年前,穎兒帶著他跋山涉水地找到李尚書家,那時自己恰好被家裏逼婚,娶戶部侍郎家的千金,也就是現在的夫人。

穎兒是李尚書在江南的青樓結識的,她性格桀驁,多才多藝。在年輕的李尚書眼裏就是世間最獨特的女子,她敢愛敢恨,不拘一格,從不為自己的出身自卑。她們私定終身,李尚書約定會想盡一切辦法回江南娶她,她相信了。

四年之後,她帶著他們三歲的兒子千裏迢迢,一個人走到洛陽找到李尚書給他的地址。眼神還是那麼堅定,縱使看見李家張燈結彩,喜氣連連,也絲毫沒有懷疑李尚書對她的心。

李家正為兒子不答應婚事而焦慮,李母心生一計,答應兒子如果同意迎娶侍郎千金,就不計較他與青樓口女子穎兒的結合,並會答應兒子納穎兒為妾。李尚書欣然答應,將穎兒安置在客棧,打算待到正式迎娶之時再光明正大接回家。

可是,就在李尚書與侍郎千金成親的第二天,穎兒母子就消失了。李母說穎兒畢竟是青樓女子,登不得家門,穎兒有自知之明,拿了自己的錢財回家鄉了。李尚書找了八年無果,他其實一直懷疑李母的說辭,因為按照自己對穎兒性格的理解,她不可能因為自己的身份卑微不告而別,況且他們已經有了兒子。

因為穎兒的事情,李尚書與母親一直有隔閡。在李母離世前,她告訴李尚書,事情的確不是自己當年所講。李母承認自己當初為了李家的聲譽和地位,派人在李尚書成親後殺掉穎兒母子,但是聰明的穎兒提前察覺到了,帶著兒子一路往北逃走,李母的人追到洛河,就找不到了,有可能是投河了吧,穎兒那麼剛烈的性格,可還帶著孩子啊,李母也不知穎兒母子的下落和死活。

李尚書與母親冷戰八年,聽了母親的這番告白,不知該不該信,依舊不發一言。

“我將死之身,不會騙你。”

李尚書沉默。

李母劇烈的喘息。

“八年,八年,一個女子,一個青樓女子,你與我八年不言語,你……你……”

又是一陣劇烈的喘息。李尚書張張嘴,想等母親喘完,自己說一句什麼,又不知該說什麼,猶豫之際,母親一個氣急,就閉了眼,死了。

李尚書看著床上閉了眼沒氣兒的母親,總不能再繼續恨她了罷,悶在內心的那份仇恨,現在無處安放。

於是,他隻好恨自己。穎兒母子的生死,在他心裏攪成一團迷,永遠不可能解開。

李若三歲時候的樣子,和當年穎兒帶來的那個孩子長得極像,李尚書一直就認為那個孩子長大就是李若的樣子,他把雙份的父愛放在李若身上,甚至李若愛逛青樓,愛上青樓女子月娥,他都是認可的,兒子和自己一樣,他認為這是冥冥之中天注定。如果有朝一日堂堂禮部尚書的兒子迎娶青樓女子,他也是不會阻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