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比倫臨時政府接手這樣一個爛攤子,其實是已經完全無能為力了,所以他們也就幹脆放任自流,把希望全部寄托在希臘可能會有的“無私”援助上。但是天不從人願,一直口口聲聲“三盟國互利互助”,把口號叫得震天響的希臘政府在這個節骨眼上,卻不再象之前譴責巴比倫前政府那樣爽快。巴比倫在提出求援照會後的一個月裏,收到的隻有從希臘克諾索斯港起運的一批軍火,而援軍和直接的經濟援助則都是在希臘的“考慮”之列。根據馬拉紮?特希在《黯淡的日子》裏所記載的:“希臘的援助物資在2月12日到港,一共由五條船組成的希臘船隊在阿卡德空蕩蕩的港口裏顯得十分孤單。送到國防部的物資清單隻有三頁,主要是步槍、彈藥,還有一些被服和糧食,莫拉達司令看到清單很無奈,他下令把這些物資分發下去,然後就把自己鎖在辦公室裏。”“中國人還在增兵,在二月底已經在尼尼微集結了二十多萬人。根據國防部得到的情報,中國人正在把中部集群南調到尼尼微一線,同時調集大批作戰物資對南方“響尾蛇集群”進行補充和加強,其戰略目標非常明顯,我們已經不用去推斷了。參謀處得出的推斷是中國人將在三月底發起攻擊,而要頂住這次攻擊,至少需要十五個滿裝作戰師和相應的物資。同樣的問題是,這些我們都沒有。”“希臘人沒有派出援軍,他們在北線的作戰失利,溫泉關防線在苦戰了八個月後終於被錢隆突破。希臘人自顧不暇,他們的部隊正努力在墨比河一線擋住中國人的攻勢,中國人在一月份向在希臘平原布置的希臘防線投下了50000噸炸彈,那裏現在已經成為一個墓場。”“我坐在作戰室的椅子裏,望著我的同事們,所有的人都知道這場戰爭已經輸了,我們為了一個虛無的目標把整個國家的命運壓了上去,而現在我們輸了。巴比倫的喪鍾已經在我們頭頂敲響,我們中有誰能逃過命運的審判?”
1882年3月11日,中部集群司令部由巴比倫城遷往尼尼微。3月13日,我乘坐的專列到達尼尼微火車站,我隨即前往設在尼尼微市政大廳(它在戰鬥中竟奇跡般沒有受到絲毫損害)裏的聯合司令部,和朱良國商討關於“巴比倫最後一戰”的計劃和分工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