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近衛師的實力的確不容小視。有賴於新建的快速調動係統,第七近衛主戰坦克師隻花了一天就從托那汪達趕到前線,當時美軍還在推進,雙方空軍還在爭奪製空權。第七近衛主戰坦克師剛一趕到,就在那裏的一座叫做“齊齊亞脫”的山丘旁邊擺開陣勢,美軍先頭部隊剛推進到這裏,就被他們迎頭痛擊。下麵關於這次戰鬥的描述是我從德裏歐?凱文的《東大陸總動員:真正的戰爭》摘下來的:
“美國人的推進付出了相當大的代價,當在‘齊齊亞脫’丘陵遇到中國的第七近衛主戰坦克師時,先頭部隊已經由於連續作戰而感到相當疲憊了。中國的這個主戰坦克師從山丘後麵忽然發起突擊,由近200輛主戰坦克組成的進攻陣列幾乎是無法阻擋的。雖然美國人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還是無法阻止中國T-75重型坦克的履帶碾過他們的陣地。在做了最後的努力以後,美國人收縮了他們的戰線,向後撤退了。”
其實德裏歐?凱文對美軍的戰鬥力做了很多的粉飾和誇大。當時美軍是三盟國軍隊中第一個突破中國防線的,美軍恰好在我們的薄弱處撕開了一個大口子,然後長驅直入。部署在當地的防禦部隊無力與之對抗,於是紛紛避開其正麵鋒芒。之前幾乎從未作過戰的美國的裝甲部隊因此以為中國軍隊不過爾爾,在順利推進的同時一股驕矜之氣也大大的高漲起來。他們在經過‘齊齊亞脫’的時候甚至連側翼偵察也省略了。身經百戰的中國東大陸遠征軍竟然被人這樣小看,真是件讓人又好氣又好笑的事情。但是經驗豐富的中國軍人是不會放過這樣的機會的,第七近衛主戰坦克師的師長是王祥雲少將,他果斷地指揮全師針對敵人的漏洞發起突擊。猝不及防的美軍猛然遇襲,頓時亂做一團,所謂的“頑強抵抗”其實是各自為戰,打了大約10分鍾美軍就全線崩潰了。根據王祥雲後來的報告:“美軍單兵素質一般,協同較好,裝備比較完全,但是沒有作戰的決心和毅力。作戰時主要依靠火力壓製,當喪失火力優勢的時候士氣下降極快。”這一戰殲滅美軍1500人,擊毀各類坦克、裝甲車85輛,美軍的攻勢為之頓挫。這一戰的戰果雖然不大,但是在這樣的危急時刻,任何的勝利都是非常需要。該戰的勝利上報以後,我們立刻向各單位通報以鼓舞士氣。於是這一場普通的遭遇戰被誇大成一場規模宏大的戰鬥,後來還有幾個電影是以這場戰鬥作為背景。但是在實際上,這次戰鬥的戰術意義大過戰略意義,因為在維魯拉紐的四個機械化步兵師趕到的時候,美軍楔入我軍戰線的突出部分已經注定了它的命運:被頂回去。不過這個過程還要雙方付出大量的鮮血和時間。
1880年12月1日,開戰的第一天很快過去了。這天在原來的停火線兩邊倒下了上萬人的屍體,但是遠征軍仿佛一個浴血的巨人,麵對三個同樣凶狠的敵人的進攻,他還在奮力的抵抗著,苦苦的支撐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