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1 / 2)

關於中國東大陸遠征軍在1875年間的表現目前的記錄不多,我也不太清楚。那一年其實我基本是在東丹島渡過的,但是中間也抽空回了趟本土,到家鄉去了一次。

那是1875年的9月,戰爭基本上隻在中國和巴比倫之間發生。而巴比倫發現沒有兩個盟國的援助,無論是經濟和軍事力量他都處於絕對的劣勢:打仗要錢,但是當時巴比倫有60%的國家預算用於軍費,雖然有希臘的經濟援助,但是仍然不敷使用。而這時的希臘已與中國達成停火協議,巴比倫還要增派兵力以彌補戰線上的缺口,其經濟形勢可想而知。軍事上經過一次拿不出手的“1875年進攻”,巴比倫得到的隻是中國人的嘲笑和自己心理上揮之不去的陰影,失去的則更多——60萬有作戰經驗的主力部隊被殲滅,其中有在希臘援助下好不容易建立的20個坦克師,空軍損失更為慘重,新組建的12個轟炸機編隊在中國久經沙場的空軍眼中無異於在空中飛翔的野鴨,全隊覆滅的命運幾乎是從一開始就注定了的。“1875年進攻”在6月以後就不再聽巴比倫人提起了。而事實上,這一戰役一直持續到7月,巴比倫人在留下了大堆的屍體、戰俘和輜重以後,被徹底趕出了我方控製區,而我方也恪守與希臘、美國簽訂的停火協議,到達3月的控製線後就停止了繼續的進攻,戰線就這樣穩定下來。

之後的巴比倫雖然繼續其全國動員的態勢,但是其力不從心的疲態已經表露無遺。根據當時巴比倫報紙自己披露的情況,由於大量青壯年被征去當兵,巴比倫國內的缺乏勞動力的情況已經到了不可救藥的地步:大量田地被拋荒,工廠停產,服務機構關門,而畸形龐大的軍隊控製了國內大部分的資源,民眾的生活資料極端缺乏,這一年巴比倫的許多地方發生了***,由於存糧耗盡,人們“象冬天的蒼蠅般在路邊死去”。官員貪汙空前嚴重,幾乎“無賄不行”的社會狀況讓巴比倫輿論哀歎政治的黑暗。在這樣嚴峻的情況下,巴比倫依然推行其戰爭政策,1875年巴比倫軍隊又征召了將近400萬人入伍,弄出一個數額在700萬上下的空前巨大的“空架子軍隊”(錢隆語)。這個龐大的武裝力量中的幾乎80%由沒有或隻受過一點點軍事訓練的輕步兵組成,空軍隻有區區不到10萬人,海軍則有80萬人,剩下的全是陸軍。但是根據我們的情報,其中大概隻有10到12個師有作戰經驗,裝備也還可以;其餘的幾乎都是由低劣武器裝備的新組建部隊。士氣低落,裝備落後,訓練不足,指揮混亂……以上都是巴比倫軍隊的痼疾,而這樣的軍隊在戰場上的表現將會如何不用想也可以知道。

9月,我的傷好得差不多了。於是我給遠征軍司令部打了報告,請求得到集體休假的許可(不給國防部打報告的原因是國防部不可能會批準,他們正在準備裁軍和退役士兵的安置)。不到3天就得到了許可的答複。於是我就帶著特務團所剩的人坐船回本土。在上海港登陸以後,我宣布就地解散,30天後還是在此地集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