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臨時政府在4月5日上台,這個由著名的和平主義政客和新出頭的“反戰英雄”組成的政府剛一上台,就公開宣布要和東大陸三國進行和平談判,結束戰爭,並派出了特使前往巴比倫的首都。
當時的巴比倫人還在歡欣鼓舞,沉浸在一片戰爭勝利的樂觀氣氛之中。巴比倫領導人當即斷然拒絕了和平建議,並公開放話說:“巴比倫不接受任何條件下任何形式的和平,不論如何,巴比倫將把戰爭進行到徹底消滅中國人的那一天”。
臨時政府在巴比倫那裏碰了一鼻子灰,於是轉而遊說希臘。希臘人比巴比倫人務實的多,他們國內的反戰呼聲一直也很高,而且長期的戰爭需要、龐大的軍隊支出、大量的軍事援助……他們的國庫也處在破產的邊緣。據說當時希臘領導人想要和巴比倫人一樣,用主戰的高調來好好折辱一下遠道而來的中國特使,結果希臘內政部部長遞上了一份國內經濟彙報。於是,希臘人的態度有了戲劇性的轉變。第二天,希臘領導人在報紙上說“希臘是愛好和平的民族”,並宣布同意和中國人進行談判,並一起“推進和平進程”,同時建議雙方在凱爾特山脈一帶立即停火。
有了希臘人的先例,和美國人的談判就更加容易了。美國人和中國沒有正麵上的利益衝突,為了支援巴比倫人作戰,美國人的人員傷亡和物資消耗也相當厲害。看到希臘人同意和談,華盛頓立刻就坡下驢,依樣畫葫蘆,宣布同意和中國臨時政府進行“平等的和平談判”,並建議雙方在現有戰線上立即停火,同時交換戰俘。
對於希臘、美國這種單方麵宣布停火和舉行談判的行為,巴比倫人大為惱火。1875年5月,巴比倫人宣布他們將獨力進行一場攻勢,“一舉消滅在東大陸上的所有中國白癡”。這就是後來成為一場笑話的“1875年進攻”:1875年5月7日清晨,巴比倫軍隊45個步兵師和18個坦克師,將近66萬人,在巴比倫空軍12個轟炸機編隊的掩護下向我軍戰線發起了進攻。到當天晚上已經推進了120公裏,巴比倫政府大喜若狂,當天巴比倫通訊社發布消息說按照這個推進速度,三周後“中國人將被趕下海”。但是第二天原定發布捷報的所有報紙頭條位置都換上了中國和美國在祖魯內海交換戰俘的報道,原因是“沒有勝利的消息”。真實的情況是,當晚巴比倫軍隊的前鋒12個師就陷入了錢隆的包圍圈,在大炮和飛機的狂轟濫炸下,到天亮的時候,這12個師已經有8個被全殲,另四個師也被分割包圍,陷入絕望的苦戰之中。隨後巴比倫人在報紙上的聲調就越來越低,最後就淪為第三、四版的垃圾消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