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拉法格之後,美國學者凡勃倫(Thorstein Veblen)的論著《有閑階級論》(The Theory of the Leisure Class)於1899年問世,西方國家普遍認為這是現代休閑研究的真正開始。我個人認為,馬克思是現代休閑研究的開拓者,而凡勃倫是繼拉法格之後的另一位奠基者。凡勃倫是美國經濟學家,製度學派的創始人。與馬克思相似,凡勃倫基本上將休閑定位為非生產性活動,因為資本主義社會勞動與休閑明顯對立,所以,他把社會分為有閑階級和勞動階級。有閑階級不參加勞動,他們認為生產勞動是不值得去做的,對它報以輕視的態度,參加勞動是貧困與屈服的標誌。有閑階級借休閑以證明個人金錢的力量可以使他安閑度日、衣食無憂,借休閑以顯示自己地位上的優越。“從希臘哲人的時代起直到今天,那些思想豐富的人一直認為要享受有價值的、優美的或者甚至是可以過得去的人類生活,首先必須享有相當的餘閑,避免跟那些為直接供應人類日常生活需要而進行的生產工作相接觸。在一切有教養的人們看來,有閑生活,就其本身來說,就其所產生的後果來說,都是美妙的,高超的。”不僅如此,凡勃倫還概括了有閑階級炫耀性休閑生活的三大準則,即“明顯有閑準則”、“明顯浪費準則”和“金錢榮譽準則”,批判了有閑階級(主要是資產階級)炫耀、虛榮和揮霍性的休閑生活,有閑階級的提出是休閑理論與實踐研究的一大進展。但是,凡勃倫用所謂有閑階級與勞動階級的差異掩蓋了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的對立,掩蓋了資產階級對無產階級的剝削,並認為要消滅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隻有等待人們的思想、習慣、心理逐漸改變,階級鬥爭、無產階級革命都無濟於事。凡勃倫的這些觀點證明,他不能超脫資產階級經濟學家的階級局限性,觀點明顯偏頗。也就是說,凡勃倫批判有閑階級的不勞而獲,卻無法給人們提供一條理智用閑的有效路徑,相對於馬克思的休閑觀而言,這又是一種退步。
20世紀以來,休閑逐漸走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休閑研究在發達國家引起普遍關注,哲學、經濟學、社會學等不同學科背景的學者紛紛加入休閑研究的行列,他們既著眼於休閑學的理論建構,又著力於休閑中的現實問題的解決,誕生了一批有代表性的著作。瑞典天主教哲學家約瑟夫?皮珀(Josef Pieper)的《閑暇:文化的基礎》(Leisure:the Basis of Culture)一書,被譽為西方休閑學研究的經典之作。此書寫於1947年,1952年英譯本問世。皮珀的這本書由《閑暇與崇拜》和《何謂哲思?》兩篇觀念上互為關聯的論文所組成,在皮珀看來,閑暇是古人最為珍視的禮物,是任何文化的根源和基礎。但是,他認為休閑不是外力作用的結果,而是人的一種思想或精神狀態,是一種為了使自己沉浸在“整個創造過程中”的機會和能力。依皮珀的看法,工作隻是手段,閑暇才是目的,有了閑暇,我們才能完成更高層次的人生理想。此後,《挑戰休閑》(Challenge Leisure,1960)、《關於時間、工作與休閑》(Of Time, Work and Leisure,1962)、《以休閑為中心的教育》(Educating For Leisure-Centered Living,1966)、《麵向休閑的社會》(Toward a Society of Leisure,1967)、《休閑》(Le Loisir,1980)等一批著作相繼問世,休閑慢慢地從幕後走到前台,甚至在一些人眼中已代替勞動居於生活的中心地位。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美國現代休閑研究的5本代表性著作:(1)托馬斯?古德爾(Thomas L.Goodle)和傑弗瑞?戈比(Geoffrey Godbey)合著的《人類思想史中的休閑》(The Evolution of Leisure:Historical and Philosophical Perspectives),該書通過對雅典城邦的出現直到當代社會發展狀況的考察,探索休閑在人類思想史中的演變及其價值問題,涉及哲學、宗教、神學、文化、科學、經濟等學科領域,提出了“探索與思考是衡量人類進步的標準和人類生存的目標問題”。(2)由約翰?凱利(John R.Kelly)所著的《走向自由——休閑社會學新論》(Freedom to Be:a New Sociology of Leisure)一書提出:休閑應被理解為一種“成為人”的過程,是一個人完成個人與社會發展任務的主要存在空間,是人的一生中一個持久的、重要的發展舞台。(3)傑弗瑞?戈比(Geoffrey Godbey )的獨著《你生命中的休閑》(Leisure in Your Life: An Exploration)一書認為,我們生活在一個飛速變化的時代,而變化最快的當屬休閑。作者從社會和個人生活兩個層麵,告訴我們休閑是複雜而非簡單的概念和現象,是人的存在過程中的一部分,休閑的行為不隻是尋找快樂,還要尋求生命的意義。(4)《21世紀的休閑與休閑服務》(Leisure and Leisure Services in the 21st Century)一書同樣由傑弗瑞?戈比(Geoffrey Godbey)所著,作者立足美國放眼世界,認為休閑的中心地位在未來社會將不斷突出,人的休閑觀念會發生本質變化,休閑的經濟意義日益增加,甚至會變成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休閑服務也將由標準化向個性化發展。(5)由卡拉?亨德森(Karla A.Henderson)等4位作者合著的《女性休閑——女性主義的視角》(Both Gains and Gaps: 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Women’s Leisure)一書,主要采用社會心理學的研究方法揭示女性與休閑的關係,重點討論了女性休閑公平、賦權與社會變革問題,其目的是增強女性的力量,提高女性的地位,使每位女性都享有公平、尊嚴和自由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目前,這5本書已由我國學者馬惠娣等翻譯,於2000年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
我國現代休閑研究起步較晚,休閑問題走入學者的視野開始於20世紀80年代。於光遠先生於1883年指出:“我國對體育競賽是很重視的,但對體育之外的競賽和遊戲研究不夠,在中國的高等學校中沒有一門有關遊戲的理論課程,沒有開設遊戲專業,沒有一個研究遊戲的學者,這不是什麼優點,而是弱點。”1994年,於老又進一步指出:玩是人類的基本需求之一,要玩得有文化,要有玩的文化,要研究玩的學術,要掌握玩的技術,要發展玩的藝術。1995年,“北京六合休閑文化策劃中心”成立,這是我國最早從文化哲學角度研究休閑問題的民間學術機構,部分專家以此為平台,傾心於休閑研究。2002年,中國藝術研究院成立國內第一個專業休閑研究機構——休閑文化研究中心,此後,一些行業或地方的休閑協會紛紛成立。可以說,休閑研究在我國是一個正在被開拓的學術領域,近年來,於光遠、馬惠娣、陳魯直、劉晨曄、劉耳等一批休閑研究學者脫穎而出,係列休閑研究成果逐步呈現:
首先,翻譯了部分西方的休閑著作。除前麵提到的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西方休閑研究譯叢”5本書外,凡勃倫(Thorstein Veblen)的《有閑階級論》於1964年由商務印書館翻譯發行,該書最初是作為製度經濟學著作被學術界研究討論,現在被休閑研究學者廣泛關注。之後,約瑟夫?皮珀(Josef Pieper)的《節慶、休閑與文化》(1991)、羅歇?蘇(Roger Sue)的《休閑》(1996)、威廉姆斯和巴斯韋爾(Christine Williams、John Buswell)合著的《旅遊與休閑業服務質量管理》(2004)、約瑟夫?皮珀(Josef Pieper)的《閑暇:文化的基礎》(2005)、威爾遜(Wilson )的《休閑經濟學》(2009)、埃得加?傑克遜(Edgar L Jackson)的《休閑的製約》(2009)等著作相繼在我國翻譯出版。2009年,《西方休閑研究譯叢》又增加了3本新書,分別是,《休閑教育的當代價值》、《勞動、社會與文化》及《休閑與生活滿意度》,目前,這3本書已由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發行。據粗略估計,目前我國學者翻譯出版的西方休閑著作在30種左右,這對我們了解西方的休閑文化,借鑒西方的休閑理論推動我國休閑研究有一定的積極作用。
其次,出版了係列學術專著。1992年,由王雅林、董鴻揚主編的《閑暇社會學》正式出版發行,這應是我國最早研究休閑問題的理論專著。之後,一批學者從哲學、社會學、經濟學視角對休閑問題展開研究,一批成果陸續問世。如:王琪延的《中國人的生活時間分配》(2000),王雅林主編的《城市休閑:上海、天津、哈爾濱城市居民時間分配的考察》(2003),徐明宏的《休閑城市》(2004),李仲廣的《基礎休閑學》(2004),樓嘉軍的《休閑新論》(2005),章海榮、方起東的《休閑學概論》(2005),盧鋒主編的《休閑體育學》(2005),柴毅龍的《暢達生命之道:養生與休閑》(2005),王琪延等的《休閑經濟》(2005),田鬆青編著的《休閑經濟》(2005),田翠琴、齊心的《農民閑暇》(2005),郭魯芳的《休閑經濟學——休閑消費的經濟分析》(2005),楊明的《休閑與旅遊調研導論》(2006),陳琰編著的《閑暇是金:休閑美學談》(2006),劉晨曄的《休閑——解讀馬克思思想的一項嚐試》(2006),許宗祥編著的《休閑體育概論》(2007),劉海春的《生命與休閑教育》(2008),彭兆榮的《旅遊者:休閑階層新論》(2008),劉嘉龍等《休閑概論》(2008),劉翠的《休閑旅遊文化基礎》(2008),陳來成的《休閑學》(2009),鍾學富的《休閑哲學》(2009)等等。截至2009年,我國出版發行的休閑學術專著約50部,這其中以於光遠、成思危、龔育之、馬惠娣等主編、中國經濟出版社出版發行的“中國學人休閑研究叢書”最具影響力。這套叢書包括於光遠的《論普遍有閑的社會》,陳魯直的《民閑論》,馬惠娣的《走向人文關懷的休閑經濟》、《休閑:人類美麗的精神家園》、《中國公眾休閑狀況調查》,共5本,較係統地探討了有關休閑理論與實踐問題。《論普遍有閑的社會》一書,指出“閑”是生產力發展的根本目的之一,閑暇促進了人類文明的進步,休閑時間的長短與人類文明的發展是同步的。該書還論及了休閑產業、休閑消費及多種休閑方式,為人們享受普遍有閑的生活提供了理論與實踐的新思想、新觀念。《民閑論》主要闡述了勞與閑在人類社會不同曆史階段的發展演化,強調休閑對人的發展有重大理論與現實意義,認為處在激烈競爭中的人們,應該調劑出“懶散”的時間,率性而為,從容生活。《走向人文關懷的休閑經濟》一書提出,休閑經濟將對傳統經濟提出挑戰,傳統經濟形態將發生變化,經濟資本、文化資本、社會資本將重組未來經濟。從人文學科的角度觀察未來經濟的發展趨勢,未來的休閑經濟將是“以人為本”低經濟投入的以文化消費為主的經濟。《休閑:人類美麗的精神家園》是馬惠娣老師近10年學術研究中部分文章的集結,該書分四部分,其核心思想是:休閑是人類精神的一種崇高境界,是人類自省與沉思的結果,是探索人的本質、生活目的的一把“鑰匙”。《中國公眾休閑狀況調查》是國內外數十位學者用近三年時間對我國公眾休閑狀況進行廣泛調研而形成的一個研究成果,盡管調研時間已過去5年有餘,但許多數據與結論仍有一定的指導借鑒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