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新春,我在長沙陽光的“淮嶽齋”度寒假,喜讀了永紅的新著《馬克思的休閑觀及其當代價值》。永紅在我校讀博以來,主攻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休閑文化,用功甚勤,論著頗豐,在《光明日報》理論版和CSSCI來源期刊上連續發表近篇係列論文,終於在湖南人民出版社推出了這部著作。

在階級社會,休閑似乎隻是少數富人的專利,廣大勞動人民“饑者不得食,寒者不得衣,勞者不得息”,休閑被看成是奢侈的事。如今,由於經濟和社會的進步,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較前大大豐富了,休閑這一人類古老的夢想成了炙手可熱的社會生活現實,閑人、閑時、閑錢、閑情、休閑文化、休閑產業……可見,如“盛世修史”一樣,休閑作為人類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結晶,也是反映一個國家生產力水平的標誌和衡量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尺。

在年和年,我的兩個研究生(毛冬寶、施樹英)寫過這方麵的文章。他們根據馬克思主義的休閑觀認為,少數人的休閑是階級社會的產物,休閑成了剝削階級的特權,勞動者的休閑權則被剝奪。因此,休閑並不是一個自我完善的機會,而是炫耀個人財富和拉大與普通百姓之間距離的機會,特權階級的休閑時間是通過將廣大勞動人民的“生活時間”變為勞動時間而獲得的。其實,勞動和休閑(即古人講的“亦張亦弛”)是每個人必不可少的權利,隻有社會主義社會才使大多數人進入了“休閑時代”。在當代中國,休閑與小康社會互為前提和基礎:一方麵,休閑是小康社會的基本特征和實現小康社會的一種途徑;另一方麵,小康社會將為人們提供更多休閑機會。隨著小康社會恩格爾係數的不斷降低、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工作效率的不斷提高、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進入休閑階層的人越來越多。小康社會的各項指標為休閑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為休閑的發展指明了方向。

永紅的這部著作,大大超越了毛冬寶、施樹英的研究,達到了新的理論高度。馬克思沒有使用過“休閑”的詞句,“自由時間”、“餘暇”、“有閑者”是馬克思使用過帶“閑”味的幾個範疇,可以這麼認為,在馬克思的理論體係中,休閑處於一種理論無意識狀態,馬克思隻是在“批判舊世界”和“發現新世界”中隱喻了休閑問題。但是,作者通過對這種隱喻中的休閑進行係統的梳理和概括,圍繞著無產階級休閑權這一根本問題,沿著學理分析—觀點的源起與指認—觀點解讀—當代價值考察的路徑,對馬克思的休閑觀予以逐一地澄清與分析,終於形成了這部馬克思休閑觀研究的拓荒之作。

這部著作的主體內容是從第三章到第六章,以一半以上的篇幅探討馬克思自由時間理論中的休閑主張,馬克思的勞動休閑觀、消費休閑觀以及人的全麵發展理論中的休閑意蘊,主要澄明了以下理論問題:其一,廓清了理論界對馬克思的自由時間理論的錯誤解讀,論證馬克思所指的自由時間是非勞動時間,但這種非勞動時間是不包括生理需要時間在內的,而且,這種自由時間有“休息”、“娛樂”、“學習”、“科學”、“藝術”等自由活動的支撐,因此,馬克思所指的自由時間是一種休閑時間。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工人隻有必要的生理休息,沒有自由時間,也就是沒有休閑時間。其二,係統分析了人類社會的不同發展階段,勞動與休閑關係的不同曆史表現,重點分析了馬克思所處的早期資本主義社會,工人既無“閑時”,也無“閑錢”,更無“閑情”,是典型的無閑階級的殘酷事實和根本原因,而在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勞動者的休閑權能得到全麵實現,勞動者與休閑者直接同一,勞動過程與休閑過程直接同一。其三,馬克思對消費問題的研究雖然著墨不多,但作者通過原著的解讀,發現馬克思不僅隱喻了休閑消費問題,而且有明確的休閑消費主張,即休閑消費不應過於強調物質產品的消耗,而應注重人的精神陶冶與品格提升,注重文化的消費與熏陶,這對消費主義盛行的現代社會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其四,重讀馬克思關於人的全麵發展理論,首次解讀出了馬克思強調目的意義上的人的全麵發展,強調目的意義上的休閑自由。也就是說,休閑的存在不是因為要為勞動積蓄能量,休息隻是最基本的休閑;休閑的存在也不是因為它能刺激消費有助於經濟的發展,經濟隻是休閑存在的副產品;休閑之所以存在,因為它是人之為人的一種生活範式,勞動是為了休閑,消費也是為了休閑,而不是相反,目的意義上休閑自由的實現意味著勞動者休閑權的最終落實。

這部著作的落腳點在於考察了馬克思休閑觀的當代價值,這是理論探討的責任。當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已成為時代的強音,休閑和諧是社會和諧的重要組成部分。休閑權是馬克思休閑觀最為關切的問題,休閑和諧首先必須體現為休閑的權利平等,關注弱勢群體的休閑權利,落實法理意義上已經明確的勞動者的休閑權,這是實現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的必然前提。休閑和諧還必須關注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休閑中的人們不能愉悅了身體卻迷失了精神,滿足了物質欲望卻忘卻了文化精神的陶冶與提高,用馬克思的休閑觀做指導,實現休閑的文化本真回歸,也是實現人自身和諧的重要條件。休閑是一種休息,休閑同時是一種休養,休閑的過程同時是給自然減壓與放假的過程。在休閑中回歸自然,在休閑中關愛自然,在休閑中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是休閑自由必然承載的責任!

當然,這部專著也並非十全十美,因為馬克思的理論博大精深,休閑又是隱藏較深較難發現和解讀的領域,也因為任何學術研究都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這部學術專著是拓荒之作,也是起航之作,無論是觀點的解讀還是當代價值的探討,都值得進一步深究、揣摩,畢竟,我們需要不斷完善的理論,期待日臻完美的生活。

特撰以上話語,權且為序,順祝永紅的新作問世。

曾長秋

導論

休閑是人類古老而年輕的夢想,說其古老,是因為自人類誕生以來,休閑之夢就相伴相隨,人們在沉重的勞動中渴望它,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追隨它,在睿智的沉思中向往它。如:儒家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尋求休閑之樂;道家在逍遙自在、無恃無待中享受一份任性逍遙之樂;佛教禪宗看空萬物,在平淡隨意的生活中進入無憂無慮的精神自由境界。休閑是人類不了的情懷,它在人類社會發展的不同曆史時期留下了不同的印跡,也獲得了人們極高的評價與讚譽。被譽為西方“休閑之父”的亞裏士多德認為:“幸福存在於閑暇之中”,“閑暇是全部人生的唯一本原”,“是哲學、藝術和科學誕生的基本條件之一”。羅素認為:“能否聰明地用閑是對文明的最終考驗。”愛因斯坦指出:“人的差異在於閑暇。”蕭伯納則坦言:“勞作是我們必須做的事,休閑是做我們喜歡做的事。”休閑也是一個年輕的夢想,說其年輕,是因為享有休閑的人們不斷為自己的休閑生活多樣化、情趣化、個性化樹立新的標杆並不斷為之努力,徘徊在休閑門檻之外的人們為獲得休閑權利而上下求索,更有一些心懷大眾的人們正為人類休閑的大眾化、高雅化、文明化、全麵化作出不懈的努力。追求閑、享受閑,這是社會發展和個人進步的樸素動力。

當然,休閑更是現代人不可或缺的生活。現代科學技術最大的貢獻,是將人類從繁重和無休無止的體力勞動中解放出來,使休閑逐漸融入人們的日常生活當中,成為人們生命的重要組成部分。早在20世紀80年代,西方學者就極富預見性地指出,知識經濟的到來必將使人類的生活方式發生史無前例的重大變革,休閑將成為人們不可缺少的現實生活。美國《未來學家》雜誌1999年第12期曾載文預言,2015年前後,發達國家將進入“休閑時代”,發展中國家將緊隨其後。而今,雖然“休閑時代”還未成為社會現實,但發達資本主義國家休閑浪潮風起雲湧,早期資本主義社會工人無閑、無錢的曆史正在慢慢被改寫,這是人類曆史的一大進步,但是,由於缺乏科學的休閑理論做指導,工人也在大眾化的休閑浪潮中消解著自身的階級意誌。在我國,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豐富多彩的休閑生活已逐步走進普通民眾特別是都市居民的日常生活。中國人民大學休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教授指出:當一個國家的“人均GDP達到1000美元時,就會產生休閑需求”。目前,我國人均GDP早已超過1000美元。中國社科院發布的2010年《社會藍皮書》預測,到2010年年底,我國人均GDP將接近4000美元,這意味著人們手中已有了一定的閑錢,有進行休閑和休閑消費的基本經濟條件。2007年12月7日,國務院修改通過了《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加上“雙休日”,目前我國公民的法定節假日有115天之多,休閑有了必備的時間基礎。2006年5月2日,《小康》雜誌通過民意調查,並參照權威部門的統計數據,公布了我國第一個“休閑小康指數”,它的出現昭示著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正悄然發生變化:休閑不再是“少數人的特權”,而是大眾的普遍追求,普遍有閑的社會不再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小康社會不可缺少休閑生活,和諧社會的構建離不開休閑的和諧。然而,麵對人們日益增多的閑時、閑錢,麵對著日益繁榮的休閑產業,麵對著參差不齊的休閑生活水平,更為主要的是麵對著人們休閑生活中的工具理性有餘、價值理性不足,物質消費盲目、精神追求不足,環境破壞明顯、生態關愛滯後的現代生活樣式,探究科學的休閑理論,倡導合理的休閑方式已成為迫在眉睫的現實課題。

一、馬克思與現代休閑研究

休閑理念古已有之,但是,真正把休閑放在學術層麵加以考察和研究,並形成學科體係則是近一百多年的事。19世紀中下葉開始,隨著產業革命的發生與發展,以及工場手工業到機器大工業的轉變,工人多方麵的能力素質發展遭到空前的壓抑而異化為勞動的機器,成為名副其實的單向度的人。相反,資本家卻擁有大量的物質財富和充裕的自由時間而悠閑地享受生活,勞動與休閑空前對立。於是,一些有識之士開始聚焦於休閑問題,立足於勞動者休閑權的爭取,並在此基礎上努力提高休閑生活質量。

馬克思當屬現代休閑研究的早期開拓者和創始人,是他開辟了現代休閑研究的源頭並隱喻了精深的休閑觀點。眾所周知,作為千年來最偉大的思想家,馬克思的最大理論貢獻是對社會規律的發現,恩格斯指出:“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的發展規律”,他“還發現了現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它所產生的資產階級社會的特殊的運動規律”,這兩大發現被後人總結為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前者發現了人類曆史發展的基本規律,後者發現了資本主義社會的運動規律。馬克思在有生之年並沒有直接研究休閑問題,他的休閑主張就隱喻在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學說之中,隱喻在他“批判舊世界”和“發現新世界”的理論成果中。他批判異化勞動和雇傭勞動,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維度,將工人的勞動時間分為必要勞動時間和剩餘勞動時間,必要勞動時間再生產勞動力價值,剩餘勞動時間創造剩餘價值且被資本家無償占有,工人沒有自由時間,馬克思為工人爭取自由時間的鬥爭搖旗呐喊。盡管馬克思對時間(工作日)的分析是為了揭露資本家殘酷壓迫工人的事實,號召工人推翻資本主義製度,建立一種全新的社會製度,但是,他對時間的分析以及與此相關的論述又必然進入我們今天所指的休閑領域。他預言未來的理想社會是一個自由人的聯合體,是一個實現了人的全麵自由發展的社會,是一個休閑權和休閑生活的自由全麵落實的社會。可見,馬克思雖然沒有明確使用休閑概念,但他實際上已確立了休閑權是人的基本權利的現代休閑觀點,並且,他科學闡明了休閑權實現的可能性與現實路徑。

1880年,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著名活動家,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宣傳家保爾?拉法格(Paul Lafargue)的《懶惰權》(The Right to Be Lazy)一文發表,這被認為是現代休閑研究的直接起點,拉法格也因此成為現代休閑理論的奠基者之一。《懶惰權》一文並不長,由前言、正文四章和一個附錄共六部分組成,它將批判的矛頭直指資本主義的主流意識,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片麵的勞動倫理,揭露統治階級對勞動者的殘酷剝削。在正文的開頭,拉法格寫到:“一種奇怪的瘋狂支配著這些資本主義文明占統治的國家裏的工人階級。而正是這種狂熱帶來了兩個世紀以來一直折磨著人類的個人和社會的災難。這種狂熱就是對勞動的酷愛,牧師、經濟學家、道德學家們不去反對這種偏執狂,相反卻把勞動視為神聖。”在文章中,作者引用了詩人萊辛的兩句詩:“我們對於一切,除了愛情和美酒;對於一切,除了懶惰本身,都懶得去管!”並指出,“無產階級如果要認識到自己的力量……就應該宣布他們有懶惰權——這一權利要比資產階級革命的形而上學的辯護士所炮製的幹巴巴的人權神聖和高貴千萬倍——他們應該每天隻工作三小時,而其餘時間裏盡情地娛樂或者閑蕩。”在正文的結尾,拉法格呼籲:“懶惰,可憐可憐我們這些長期生活在貧困中的人們吧!啊,懶惰,你是藝術和崇高美德的母親,但願你能成為消除人類苦難的鎮痛劑!”作為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拉法格痛斥工人等同於勞動機器的社會現實,他為勞動者的懶惰權(休閑權)極力辯護,因此,拉法格是現代社會旗幟鮮明地宣傳無產階級休閑權的第一人。不過,相對於馬克思的休閑觀,拉法格的這篇論著激情勝於理性,可以說,他堅持了馬克思的無產階級立場,卻缺少深入的理論剖析,因而沒有形成科學的休閑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