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馬歇爾對肯楠的賞識與信任,使得以肯楠為首的政策計劃處,在馬歇爾為國務卿之任期間,在外交方麵擁有相當大的影響力。c至於1949年後的台灣問題,肯楠的影響力出現明顯的落差,即是因為國務院易主之故。艾奇遜在1949年1月接替馬歇爾成為國務卿。基本上,肯楠與艾奇遜兩人的外交理念彼此是有扞格的。肯楠非常擔憂艾奇遜無法正視政策計劃處獨立專業的重要性,而艾奇遜對於肯楠的外交專業非常不認同。艾奇遜認為肯楠是屬於理論派,是一位隻知而不能行的學者。甚至在彼時的國務院流傳一句傳言,肯楠不但活在象牙塔之中,就算雲霧散開,他仍然無法找到地麵。簡言之,肯楠傾向於把政策理論化,而忽略了實際政治上的變量。
從艾奇遜而言,他所需要的是一位實用的幕僚,以協助他進行政策的製定,所以艾奇遜的東亞政策所依賴的幕僚群逐漸轉向於魯斯克(DeanRusk)以及傑普塞。同時由於艾奇遜越來越無法忍受肯楠的抱怨,最後導致肯楠在1950年6月離開國務院的政策計劃處。
綜合本章可以得知,當參謀首長聯席會議與政策計劃處相繼於1947年正式成立之際,恰好也是國府麵臨軍事嚴重考驗的關鍵時期。而這兩個單位又恰好在對華政策的製定過程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若比較1947~1948年,參謀首長聯席會議與政策計劃處對於中國議題的看法,可歸納出以下幾點異同:
(一)兩個單位對華主張最大的差異性,在於參謀首長聯席會議比較著重以軍事戰略的角度,思考美國的對華政策。而政策計劃處則以政治、外交為主。
(二)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張,如果美國認為若繼續給予中國是有其必要性,則必須要配合相對的軍事援助,例如軍事顧問團等相關的配套措施。但政策計劃處則強烈質疑,現階段是否有必要對國府采取進一步的軍事與經濟援助。政策計劃處認為國民政府已經是勢不可為,美國要采取更為“彈性”的中國政策,以因應未來□□可能的鐵托化。
(三)參謀首長聯席會議認定蘇聯與□□是存在著緊密的關係,故一旦□□在中國取得政權,則蘇聯勢力必將擴充到東亞地區,進而造成對美國國家安全的重大危機。但政策計劃處則認為,中蘇共之間彼此存在著不少的歧異,即使□□統一中國,雙方仍存有分裂的可能性。
(四)兩個單位皆認為,若沒有美國的援助,國民政府必定無法戰勝□□。不過兩者也同意中國事務並不是美國現階段最主要的關注所在。所以,美國不必將國家主力置於中國。
(五)關於1948年的中國局勢,參謀首長聯席會議主張如果能夠對國府實施有效的援助,則可以穩定國府的局勢。但政策計劃處則認為任何的援助恐已無濟於事,國府的失敗隻是時間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