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還有江南風物否?春饌妙魚是江刀(1)(1 / 2)

一還有江南風物否?春饌妙魚是江刀

“揚子江頭雪作濤,纖鱗潑潑形如刀”,這是清代詩人清端描繪長江刀魚的佳句。時到清明,春江水暖,成群的刀魚潑剌剌地逆流而上……想象著那個桃花流水的時節,江濤如雪,漁舟競發,歸來時船艙裏一片閃閃的白,真有一種生之悅樂的感覺。

刀魚體形狹長,扁平似刀,外地人縱然沒見過真身,但也看到過商店裏賣的白鐵皮裝的鳳尾魚罐頭,那上麵印的鳳尾魚跟刀魚極像。刀魚稱“鱭刀”、“毛刀”,鳳尾魚則被稱為“鳳刀”,它們是近親。刀魚銀鱗細白,光彩閃爍,一般比筷子稍長,身形異常俊美。據報載,在南京的星級酒店,三條江刀湊足一市斤,清蒸入盤,價格一萬元,成為今年真金白銀的天價。

刀魚生長在近海鹹淡交彙的水流中,每年三、四月裏,受了煙雨江南的邀請,便溯流而上尋找產卵水域。人們習慣把長江刀魚稱為“江刀”,以與一直生長在湖泊裏的“湖刀”相區別。刀魚是春季最早的時鮮魚,食用也是越早越好。皖江一帶,自古就有“清明掛刀,端午品鰣”的說法,清明前的刀魚,肉質特別鮮嫩,入口即化。李漁曾說過食別的魚都有厭時,唯有刀魚是“愈嚼愈甘,至果腹而不能釋乎”。過去,刀魚和鰣魚、河豚被稱做長江“三鮮”,而今,“三鮮”中那兩“鮮”已蹤影杳然,唯有刀魚一“鮮”,尚可覓得,讓人一飽口福。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長江裏許多魚都已離我們遠去。這幾年,刀魚早已形成不了魚汛,開捕的日期一年比一年短,產量也一年比一年少。但我因享有家住長江邊的便利,每至刀魚開捕的日子,傍晚散步時,總能在停靠江邊的漁船上買到刀魚。那些漁民有時就將漁船停在濱江公園旁,男人將卡在網上彎成僵硬的半圓的魚一條條摘下來,女人通常拎了個盤秤站在船頭招攬生意。

相對星級酒店一盤刀魚動輒上千上萬的價碼,我買一兩斤剛出水的刀魚,花不了一張百元鈔。魚雖是小一點,但用油炸出來,蘸了醋吃,不僅味美,而且剛好把魚刺都炸穌了,吃起來特別順溜。有時運氣好買到大一點的,就做一回快遞生意,弄些冰凍的雪碧瓶子包了,坐飛機趕到北京,送到兒子和兒媳那裏,待拿出來時,刀魚還是蠻新鮮的,銀鱗閃爍,仿佛剛從江裏捕上來一樣。

刀魚的燒法不外清蒸、油炸兩大類。清洗刀魚不用開膛剖肚,拿根筷子由魚鰓處伸下去一攪,卷出魚腸,魚的身形仍然完整。刀魚清蒸的妙處在於,入盤並不去鱗,加蔥節、薑絲、黃酒、鹽和少許糖,隔水用大火蒸二十分鍾就好。也可在魚上放點香菇、筍片同蒸。高溫之下,細鱗化為滴滴油珠,整個魚身色如溶脂,幾近透明。清蒸之法不僅能完美表達刀魚之鮮,而且沒有一般魚類慣有的泥土腥味,白鱗銀身淺臥淡酒清湯之中,暗香犖犖,惹味牽腸,使得刀魚的美味上升到精神審美層麵。還有酒糟蒸刀魚,即用從陳年酒糟中提取的濃鬱香汁吊出刀魚的鮮味,是江南經典的江鮮烹製手法……清蒸的刀魚,因為魚肉太嫩,落筷不容易搛起,隻能用筷頭一點點挑起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