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中央研究院遷台前後(10)(1 / 1)

1950年7月,夏鼐來到北京,加盟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簡稱中科院考古所)。此前,他曾多次表示不想當官,隻想搞業務。但他顯然無力主宰自己的命運。新任考古所副所長梁思永在信中寫道:“考古所之發展,大部須依靠兄之努力,有此名義,可有若幹便利,兄絕不可謙遜,更萬不可言辭。”197月29日星期六,中科院考古所副所長夏鼐出差南京,重訪雞鳴寺路中研院故地。現已是中科院辦事處。他找到謝振林,會晤舊識張玨哲、趙九章、吳磊伯、傅承義、呂炯等。然後偕謝君踏上史語所舊址。人去樓空,物是人非,造物弄人!前史語所代理所長夏鼐寫道:

門上招牌已經卸下,放在貯藏室中。匾陰跋語末段雲:“三十五年除治蕪穢,修葺戶壁,一新屋宇,其年十月研究所自南溪複員,三十六年三月上此匾,集開成石經字,用祈永無播遷。”讀罷不禁感慨係之,想不到三十七年即又播遷,孤踞海外,將來不知又作何歸宿。所址現改歸地質所及氣象所借用,惟四樓及活動屋二幢仍貯藏史語所公私物件。剩餘出版品頗多,中西文日報合訂本、日文書籍等亦數千冊。所中牆壁已多剝落,照相房為兩所借用,後麵庫房改為工場,從前堆置陶片箱之席棚,現僅剩陶片兩大堆,皆安陽出土物也。餘私人所存之物,僅剩書箱及網籃,另有二皮箱(一係零星雜物如台燈等,一係十餘年來所保存了私人信劄及留歐所購明信片等)已經遺失,其中一箱為十餘年來友人來信,失之殊為可惜。

夏鼐領命考古所副所長時,梁思永表示:“所中一切事情都由我與鄭先生管好了,我隻希望你帶一班小夥計們在外麵多跑跑。”履職僅一周,夏鼐就率隊前往河南輝縣。那次考古發掘,首次在安陽以外發現了早於殷墟的商代遺跡。次年春,他又風塵仆仆前往河南中、西部地區進行調查發掘,證實了澠池縣仰韶村遺址不僅有仰韶文化遺存,而且有龍山文化遺存,確認鄭州二裏岡是一處早於安陽殷墟的重要商代遺址。1951年10月,夏鼐馬不停蹄,又趕到長沙。正當他俯下身子,潛心田野工作之時,又接到所裏催促他返京的電文。

1951年10月,毛澤東在全國政協一屆三次會議上提出,首先要在知識分子中間進行思想改造。1951年11月30日,□□中央發出《關於在學校中進行思想改造和組織清理工作的指示》,開始了第一場暴風驟雨。原中研院的舊人首當其衝,尤其是人文與社會科學的研究者。

陶孟和被中央人民政府任命為中科院副院長。建院之初,根據分工,副院長陶孟和分管社會、曆史、考古和語言四個研究所,兼任聯絡局局長。在他的建議下,他長期主持的原中研院社會所於1952年由南京遷北京。但不久社會學即被視為偽科學遭到批判,該學科後被取締。後來,院領導調整分工,陶孟和分管編輯出版及圖書館工作。他在院長郭沫若的領導下,未必心情舒暢。時在中科院工作的趙儷生在《籬槿堂自敘》中寫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