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規定在政務院之下設“科學院”,為負責組織全國科學工作的行政部門。11月1日,中國科學院(以下簡稱“中科院”)在北京成立。首任院長郭沫若,副院長陳伯達,另外三位副院長分別是原中研院地質所所長李四光、社會所所長陶孟和、氣象所所長竺可楨。中研院各研究所與北平研究院各研究所以及中國地理研究所等單位,被整合到新成立的中科院下設的地理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哲學、社會學等方麵的十五個研究單位。原中研院的所長分別就任中科院部分研究所的所長,趙九章為地球物理所所長,吳學周任物理化學所所長,周仁任冶金陶瓷所所長,羅宗洛任植物生理所所長,王家楫任水生生物所所長,馮德培任生理生化所所長……
李四光還在英國。1949年12月,一位朋友打電話告訴他,國民黨政府駐英大使已接到密令,要他公開發表聲明拒絕接受職務,否則就要被扣留。李四光當機立斷,隻身離開倫敦來到法國。兩星期之後,夫人許淑彬接到李四光來信,說他已到了瑞士與德國交界的巴塞爾。夫婦二人在巴塞爾買了從意大利開往香港的船票,起程秘密回國。1950年4月中旬蒞臨上海,中科院華東辦事處各研究所人員熱烈歡迎李四光,召開了座談會。當時的情況,地方報紙作了報道:
下午,全體人員舉行簡單的歡迎會,由李亞農主席主持,他說:“我們中國科學院同人,每天都在熱烈盼望李副院長回國。李副院長經過種種困難,尤其是國民黨反動派深恐他回國增加人民的力量,不惜勾結英帝國主義阻撓,但仍阻止不住李副院長投向祖國的熱情。這是值得敬佩的。相信他回國後對國家社會一定會有更大的貢獻。”
李四光副院長報告了旅外觀感後,分析了科學工作者的思想,認為“為學術而學術”、“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等都是過去錯誤的觀點,唯有為全人類謀幸福才是科學家正確的道路,他的演說給大家極大的啟示。
史語所及中博院遷台,留在大陸的一些研究人員,如斷線的風箏。他們與那些滿懷喜悅準備大展宏圖的同事相比,有些隱隱擔心。
1949年10月,新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將文博工作歸口文化部。鄭振鐸擔任文化部副部長兼國家文物局局長。他在回中博院舊人王天木的信中,談到對中博院的構想,及對王天木的希望。他寫道:
天木兄:
連得兩長信,我悉一切。關於中央博物館事,我們的意見,都以為應該維持現狀,即使暫時不能大加擴充,也絕對地不會縮小也。陶孟和先生今日南下,已將此意托他向曾小姐(曾昭燏)傳達。我也許不久南下,不過,日期未能確定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