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8.丁玲之母蔣勝眉:無限信任與支持(3 / 3)

1923年暑假,丁玲在上海又見到向警予同誌,她非常崇敬這位革命的女共產黨員。向警予同丁玲談起她母親時說:“你母親是一個非凡的人,是一個有理想、有毅力的婦女。她非常困苦,她為環境所固,不容易有大的作為,她是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你身上的。”向警予的這一番話,深深地打動了丁玲的心,始終激勵著她奮發向上。

無限的支持

丁玲母親從事的教育活動,一直持續到1927年馬日事變以後才不得不終止下來。社會活動停止下了,學校的事都有旁人代替,她不得不蟄居在家中,苦悶極了。丁玲雖然於1929年接她到上海住了幾個月,還去了一趟杭州,但終因當時經濟困難,沒有辦法,隻能讓她回湖南一人獨居。

1931年,胡也頻犧牲後,丁玲把孩子送回了湖南,請母親照管。她慷慨應允,絲毫沒有表示為難。丁玲把丈夫被害的消息瞞著她,後來她知道了,但母親非常理解女兒,來信從來不問女兒,裝作不知道,免得使女兒陡然傷心。

1933年丁玲被國民黨綁架後,母親蔣勝眉一封信中寫道:“女本有許久未來信,外邊傳的消息非常惡劣。想法給她朋友去信,或向書店中探聽。每到夜景,哀哀哭泣,心肝寸裂,日裏則鎮定自若,不顯愁容。幸災樂禍者多,縱有安慰者,亦徒增吾之悲痛。後滬上來信,勸我緩去,並雲女決不至於有什麼。將信將疑,但亦無可奈何,隻能聽天由命……”

1936年,丁玲為了準備逃離南京,要母親帶孩子先回湖南。母親寫道:“默察吾女似有隱憂,要我帶孩子回湖南。縱然難舍我女,但看形勢,不能不暫時分手,我應盡我個人之力,決定攜小孩別伊等之母。從此南轅北轍,晤麵難期,前途渺茫,唯靠我一顆忠心,兩手操勞,唯願吾女得誌,意圖他日相會……”

抗戰時期,丁玲奔赴延安參加革命。母親在家鄉飄流,她在信中總是勉勵丁玲努力工作。一次丁玲從延安去信給母親,母親情緒極高,她在信中對女兒說:“我早知道你全心隻在‘大家’,而‘小家’你也不會忘掉的。望努力為國,無需以我等老小為懷。”

1938年,由於組織上的考慮,丁玲把孩子接到了延安,而母親從此就一個人在家鄉漂流。有時與難民同居一處,有時同朋友住在山村,有時寄居在丁玲的堂兄弟家。

丁玲的母親這十餘年的生活是夠淒慘的,也夠磨煉人的。這時期她給女兒的信,常常使丁玲黯然無語。但她總在訴苦之餘,還勉勵女兒努力工作,教誡孫輩好好讀書。丁玲在這些信中看到她將倒下去的衰老的身影,也常常體會到她為等待光明而頑強掙紮的心情。

直到1949年,母親熬過了十多年的貧困流浪生活,終於迎來了新中國的誕生,來到北京與女兒團聚。這位70多歲的老人雖然年邁體衰,但興致勃勃,還要求參加工作,希望爭取入黨。1953年她逝世於北京,終年75歲。

1978年,丁玲已經是一位74歲的老人了,可是她仍然深深地懷念著母親:“母親一生的奮鬥,對我也是最好的教育。她是一個堅強、熱情、勤奮、努力、能吃苦而又豁達的婦女,是一個偉大的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