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輯一 作為政治家的梁啟超(3 / 3)

盡管朝野一片反對痛罵,梁啟超仍一意孤行。而其目標不隻在宣戰,還在出兵。這一點其實很重要,日後中國以戰勝國的身份參加巴黎和會,以及後來的五四運動的發生,其實都與此有關。當時,梁雖是擔任財政總長,但因剛剛參與過段祺瑞的討逆軍,在內閣中還很有影響。經過他的遊說,段同意參戰。盡管在位不到半年,梁即辭職,而具有決定意義的參戰宣言已經作出。不過,他當時積極建議的出兵西歐戰場,並沒有被段政府接受。這也是中國在此後的和會談判中處於不利地位的前因:隻能參與和中國問題有關的會議,自然無法產生主導性的影響。這段經過在梁啟超的《對德宣戰回顧談》中有敘述,此文對了解梁出任政府要員時的政治作為很有用,可惜沒有收入《飲冰室合集》,後來看到的人也很少。

即使是世人公認由北大學生發起的五四愛國運動,如果追根溯源,其實也與梁啟超有關。以前偶然看到過伍莊的說法:“民八年歐戰既結束,開和會於巴黎。日本必繼承德國在山東之權利。時徐菊人(引者按:徐世昌)為總統,有意要出席和會代表簽字。任公正亦在巴黎,深不謂然;即電告當時外長汪伯唐(大燮),囑其萬萬不可承認。倘有困難,不妨商諸蔡孑民,以民意的方式出麵反對。其後,果出現了反對簽字的愛國的五四運動。”這話是1952年“五四”時說的,我當時看到後並沒有當真。後來為了編《〈飲冰室合集〉集外文》,仔細翻閱《晨報》,才發現伍莊的敘述相當可靠,特別是把梁與五四運動直接掛鉤,很有道理。

1918年底,梁啟超以私人身份遊歐。居住巴黎期間,正逢和會召開,梁即以個人名義展開民間外交。從報紙上可以看到梁在和會期間不斷發給國內的電報,這些電報的接收者是汪大燮與林長民。但因政府1918年9月已與日本秘密簽約,同意日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權益,所以,中國代表、包括梁啟超在內,要求交還青島的一切努力終告失敗。梁最重要的一則電報是4月24日發出的,5月2日見報,要求“請警告政府及國民,嚴責各全權,萬勿署名,以示決心”。同日的《晨報》在社論位置刊登了林長民的《外交警報敬告國民》,也直接向國民發出了“膠州亡矣!山東亡矣!國不國矣!”的呼籲,要求國民“誓死圖之”。5月3日晚,汪大燮即去找蔡元培,蔡當晚九點招集北大學生代表談話,第二天,呼喊著“外爭國權,內懲國賊”口號的北京學生就上街了。這條材料是由當時擔任外交委員會(汪任委員長、林為事務長)事務員的葉景莘所回憶,我覺得可信度相當高,因為是不約而同,可以和伍莊的說法互相印證。

至於伍莊認為,“所謂新文化運動和這個愛國運動是兩回事”,從事實上說確實不錯,梁啟超等人參與的愛國運動是政治運動,胡適、陳獨秀等發起的“新文化運動”是文化運動。不過,梁仍與後者有關。隻是在五四愛國運動中,梁或者可以稱為發動者;但在新文化運動方麵,梁多半已是跟著走。

總的說來,梁啟超的政治活動,其在野比在朝時影響更大、更深遠。從早年的參與戊戌變法、從事政治思想啟蒙,到後來的促成五四運動、提倡國民運動,以及一以貫之的立憲追求上,都可以看出。

(原刊《雲夢學刊》2008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