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細心的馬雲開始思考一個問題:能不能在杭州市成立一個專業的翻譯機構呢?如此一來,既能減輕自己的負擔,也能讓那些老師或同事賺點外快補貼家用。
這種想法閃現在馬雲的腦海之後,他開始感到興奮,猶如哥倫布發現了新大陸一般。
難能可貴的是,馬雲不像中國大部分年輕人一樣,“晚上想想千條路,早上起來走原路”,對馬雲而言,很多想法是靈光一現,但不是曇花一現。馬雲一旦想做一件事,那是一定要做成了才肯罷休的。
1992年,馬雲和朋友一起在杭州注冊成立了一家專業的翻譯機構——海博翻譯社,這是杭州第一家專業的翻譯社。海博翻譯社,在馬雲的創業曆程中,不是最光輝、最燦爛的一頁,卻是馬雲試水商海邁出的第一步。
有一點我們不得不承認,步入而立之年的馬雲已經開始顯現“敢為天下先”的氣魄和勇氣,正如他後來在中國互聯網行業創下的許多“第一”一樣。當馬雲的同事安於每月拿著固定工資,白天站在三尺講台上,回家過著“老婆、孩子、熱炕頭”的穩定生活時,他已經開始為自己的理想和一顆不安分的心而窮折騰了。
海博翻譯社的主要員工,除了馬雲和他的創業夥伴之外,主要由一些退休的英語老師兼職來做。
仍然是全職教師的馬雲平時要在學校給學生們上課,隻有在課餘時間他才有空打理這個翻譯社。於是,在課餘時間,馬雲四處活動,盡可能接更多的翻譯業務。
然而,這個新成立的翻譯機構並沒有迅速為市場所接受。雖然很多場合都需要翻譯,精通英語的人也確實有限,但這畢竟是杭州第一家翻譯機構,精明的商人是不願為不了解的公司買單的。因此,成立之初的海博翻譯社經營舉步維艱。成立後的第一個月,海博的全部收入為700元,而當時僅一個月的房租就是2400元。
這時候,周圍好心的同事、朋友又開始勸馬雲“回頭是岸”了。有人說:“馬雲,你真是犯傻了,安安穩穩地當大學老師多好,瞎折騰什麼啊?”也有人譏諷和嘲笑他不知天高地厚。更要命的是,當初一起合夥創辦翻譯社的幾個朋友這時也開始動搖了,他們甚至開始考慮讓翻譯社趁早“關門大吉”了。
馬雲卻偏不信這個邪,在內心深處,有一種信念在召喚他,那是一種無比強烈的內心呐喊:一定要繼續做下去,一定不能放棄,一定能熬過去,光明一定會來臨的……
為了繼續生存下去,馬雲開始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就在那大熱天裏,他一個人背著個大麻袋出發,從杭州跑到義烏、廣州,四處批些小工藝品、小禮品,再一個人氣喘籲籲地背回杭州……
混在一群小商販中間,沒人能看得出,眼前這個頭發淩亂、瘦弱的年輕“小老板”,竟然是一名堂堂的大學教師,一位優秀的青年教師。
就這樣,在馬雲的一手操勞和打理下,原本以接翻譯業務為主的海博翻譯社,一夜之間竟變成了“海博雜貨店”:從鮮花到禮品,從襪子到內衣,但凡稍微能有些利潤的小商品,馬雲通通背回來賣。
一個堂堂的大學教師,就這樣做起了“倒爺”。
此外,馬雲的“多元化”戰線甚至一度拉到醫療領域,銷售過一年有餘的醫藥和醫療器材。而當時推銷的對象,上至大醫院,下至赤腳醫生。為了能把貨賣出去,他吃盡了閉門羹,遭盡了白眼。
日複一日,年複一年,馬雲的“倒爺”生涯持續了整整3年,就這樣靠他賣小商品、推銷醫藥賺來的錢,足足養了海博翻譯社3年,才讓這個原本早已是奄奄一息的翻譯社奇跡般地起死回生。到1994年時,海博翻譯社基本實現了收支平衡;1995年,開始逐步實現贏利。在海博翻譯社實現贏利、業務開展走上正軌之後,馬雲就再也沒管過它,放手給他那些老師來打理了。日後,憑著這股不怕吃虧、不怕吃苦的“傻”勁,馬雲的翻譯社活了下來,並成為杭州最大的翻譯社。而且,經營翻譯社(其實就是賣雜貨)並沒有影響他的正業——在做這些事的時候,馬雲還是全校課程最多的老師。
如今的海博翻譯社,正如馬雲當年所願,已經成為杭州最大的專業翻譯機構。時隔十幾年以後,海博翻譯社現任社長張紅女士,在回顧當初的風風雨雨時,依然十分動情:“當大家開始都還沒想到這個行業的時候,當大家都還沒有看到這個商機的時候,馬雲首先想到了,他的想法都是具有前瞻性的。那時我們杭州沒有翻譯社,我們是第一家獨立存在的翻譯公司,大家都不看好,而且一開始也不賺錢,但馬雲堅持下來了,沒有放棄。所以,我很佩服馬雲,他說的話會讓你振奮,沒有希望的東西在他看來也充滿生機,他能帶給他身邊的人生活的激情。”
許多年以後,對經營海博翻譯社的這段心酸經曆,馬雲仍然引以為豪,他不止一次地告誡後輩的創業青年:“真正想賺錢的人,你必須把錢看輕。”而馬雲那種不輕言放棄的頑強毅力,更是被如今的海博翻譯社當成了一種偉大的企業精神。當我們登錄海博翻譯社的網站時,首頁上四個大字赫然在目:永不放棄。
這四個字,是馬雲親筆題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