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年以後,馬雲回到母校杭州師範學院演講。彼時的他,不僅是中國家喻戶曉的知名企業家,還是母校的特聘教授。
麵對自己曾經熟悉的老師和不熟悉的師弟師妹,他動情地說:“很多人認為創業就是為了賺錢,可是我創建阿裏巴巴卻不僅僅是為了賺錢,而是為了讓自己以後有更多的經驗教給學生。在大學教書的過程中我得到了很多東西,我愛教書。但是我想到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在20年以後,我馬雲是否還能繼續站在講台上教書?因為大學生學習的不光是學書本上的知識,還有社會實踐。不論我創業成功與否,將來我再回到講台的時候,至少我會比大學裏其他老師多一些經驗。”
如今,馬雲的學弟學妹們常常這樣感歎:“想當初,那赫赫有名的馬雲還在我們樓下的食堂待過,我們還躺在馬雲昨天的校園裏睡覺呢!”
2.意外驚喜
光陰似箭,歲月無情,大學四年在彈指一揮間,轉瞬即逝。1988年,24歲的馬雲,以優秀畢業生的身份,從杭州師範學院外語係順利畢業。
此時的馬雲,已經不是五六年以前那個高考考場上的“常客”,也不是十幾年以前那個因打架而讓老師頭疼的“差生”了。大學四年的潛心“修煉”,早已經讓這個昔日的懵懂少年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他現在是一個品學兼優、德才兼備的好學生。不過,24歲的馬雲,不得不麵對的問題是:畢業之後,出路在哪裏呢?
1988年,改革開放的歌聲已經在古老的中華大地唱響十個年頭了 。但是,這聲音還是不夠響亮,改革的步子邁得也不夠大,舊體製向新體製的轉軌,尚需時日。在那個年代,國家一手培養出來的“天之驕子”,隻有一個選擇:我是祖國一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
那一年,和馬雲同一屆畢業的同學、校友,出路大致相同。他們既沒有雙向選擇的意識,也缺乏自我選擇的權利,清一色地服從國家統一分配。那一年從杭州師範學院畢業的500多名本科生,幾乎清一色地被分配到各自家鄉所在的中學去任教。
然而,24歲的馬雲,卻在他的本命之年,得到了命運之神又一次無比慷慨的恩賜,他接到了一個無比意外的通知:經領導研究決定,擬分配馬雲同學到杭州電子工業學院任教……
這是一個足以讓他的所有同學都羨慕得流口水的消息,即使對他自己來說,這幸福也來得太突然了。這真的是天上無端掉下來的餡餅嗎?機遇,總是青睞有準備的頭腦。
就在馬雲的派遣證發到手以後,院長親自找到他,語重心長地說了一段話:“馬雲啊,你這個機會可是來得不容易啊,為了你的分配,我們可是沒少費心哪。如今這個時代,有不少年輕人熱衷於什麼‘下海’經商,我希望你可不要隨波逐流啊。你可要記住了——你肩上扛著的是我們杭州師範學院的牌子,你一定要給我好好扛下去,至少五年之內不能倒下!”
此時的馬雲,也許不會想到,為了遵守校長定下的這個“規矩”,他將在一方神聖的象牙塔下潛心“修煉”一個又一個春秋……
3.海博翻譯社的艱苦歲月
在杭州電子工業學院任教期間,憑借出色的英語水平和社會活動能力,馬雲很快成為一名優秀的青年教師。
然而,他的骨子裏似乎從來就不是一個“安分”的人,他也不可能安於一輩子做個圍著三尺講台轉的教師。教師的確是個很偉大的職業,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事業,但是,馬雲覺得,“年紀太輕當老師不好,沒有生活經驗”。
對馬雲來講,教師這個行當雖然不是心中所願,他卻也幹得有滋有味。當然,他一方麵是為了遵守自己與校長那個“君子協定”,另一方麵也是“在其位,謀其政”的基本使命使然。
不甘於一輩子做一個教師,又不能飛出去,不安分的馬雲開始想辦法折騰了。
從小就是在西湖邊長大的,也是在那裏練就了一口純正的英語,馬雲想把這種學習精神發揚光大,推廣“全民學英語”的運動。於是,當了老師以後,馬雲很快就發起了西湖邊上第一個英語角,他自己還經常帶領學生到那裏“布道”。
而當時的杭州乃至整個國內,都欠缺英語人才,尤其是既懂語言又懂文化、貿易等知識的全能型人才。杭電最優秀的英語老師——馬雲,顯然成了最搶手的香餑餑。
那時候,浙江做外貿生意的民營企業本來就很多,這些企業的老板,經常特邀馬雲做他們的專職翻譯。但是,馬雲還有一個“五年的承諾”沒兌現,不能離開學校,所以隻能兼職去給他們做。
請馬雲的人很多,有時他一天能接到很多“訂單”。漸漸地,馬雲感覺自己一個人根本做不過來,而同時他又發現了一個現象:自己身邊的同事,尤其是一些退休的老教師,在家裏閑著沒事可幹。
馬雲對自己的老師(有些也是老同事)很有感情,他們退休了之後,整日賦閑在家,不僅心理上感到莫大的寂寞和失落,而且經濟上也很拮據,馬雲那時每月的工資還不到100元,相信他們的情況也好不到哪裏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