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那幫“技術大師”們,也就是那四五個程序員、工程師,可就大相徑庭了。做技術,尤其是程序開發、係統設計,是需要靈感的,而靈感從哪裏來呢?來自靜心、潛心的思考。做過程序員的人往往會有一種衝動的情緒,尤其是被程序調試時出現的Bug所羈絆時,更容易把怒氣發泄到別人身上。於是,為了避免和那幫嘰嘰喳喳的女孩子發生衝突,那幾個工程師幹脆把自己關在一間小屋裏,與世隔絕,潛心修煉。
不僅如此,馬雲還“特赦”他們自己安排作息時間(不懂技術的馬雲總是對工程師厚愛有加!),於是這些人幹脆把工作時間也跟大部分人岔開了,他們選擇晚上10點到淩晨4點工作,因為這個時間段辦公室裏很安靜。
那時候馬雲專門留了一間比較寬敞的房子做會議室用。到了晚上,這間會議室就角色轉換,變成了員工們的臥室。因為那時加班已經成了家常便飯,所以有些人幹脆不回家了,就在這裏打地鋪對付一夜,第二天一早爬起來繼續幹活。而且,那時候大家睡辦公室(或會議室)的時間並不比睡自己家少,公司跟家已經沒什麼區別了。工程師們常常是工作得太晚了,實在扛不住了,倒地就睡著了。
有時候,同事們早上來得比較早的,一打開門便看見一種蔚為壯觀的景象:滿滿的一間屋子裏,地板上黑壓壓地橫七豎八地躺著一大堆大男人,狼藉不堪的床單滿地都是,鼾聲四起……
每當這個時候,女孩們經常會打趣道:“小心點,繞著走,別把這些小螞蟻踩壞了!”
3.酒香不怕巷子深
1999年3月,正是全世界互聯網界的“眼球經濟”時代,阿裏巴巴網站正式啟動上線。
當時,中國的互聯網處於典型的造勢時代、眼球時代,張朝陽、王誌東們,個個都是媒體的寵兒。
相比之下,一貫喜歡與媒體打交道的馬雲卻走了一步讓人看不太懂的棋:不見媒體,不作廣告,不造勢。
他甚至在公司內部反複強調:“我們6個月內不見媒體!”
說到做到,從1999年3—9月,阿裏巴巴根本沒做過像樣的廣告宣傳。除了“6個月不見媒體”的死命令之外,馬雲還宣布了一項非常時期的財務政策——廣告“零預算”。
馬雲葫蘆裏到底賣的是什麼藥呢?是因為這個時期的馬雲,勒緊腰帶過日子,就算是想花錢也沒錢可花嗎?
然而,緊接著的情形卻讓大家耳目一新。
阿裏巴巴欲擒故縱、欲拒還迎的態度顯然吊起了更多媒體的胃口,阿裏巴巴“猶抱琵琶半遮麵”的形象也使眾多新聞人按捺不住了。
1999年5月,杭州本地一家媒體便刊載了一篇短幅報道,標題為:《想做全球貿易,阿裏巴巴拒訪》。
到了1999年9月之後,《經濟日報》、《中國經營報》、《中華工商時報》、中央電視台等眾多媒體先後報道了阿裏巴巴。其中,中央電視台的《經濟半小時》兩次深度報道了阿裏巴巴。
與其說馬雲是位眼光卓絕的商人,不如說他是一位熟知媒體、大眾心理反應的“心理學家”。這位在宣傳策略上看似保守的IT新貴,並沒有逃過媒體異常靈敏的嗅覺,而阿裏巴巴反其道而行之的沉默更是激起了媒體的好奇心與窺視欲望。
開始人們以為它是新人新站,因為阿裏巴巴成立於1999年3月,比搜狐、新浪、8848等著名網站都晚;後來發現不對了,阿裏巴巴的前身——中國黃頁創辦於1995年4月,是中國第一家商用網站,其掌門人馬雲不但是中國互聯網的“老人”,而且是中國“互聯網之父”……
白居易《長恨歌》詩曰:“楊家有女初長成,養在深閨人未識。”初出茅廬的阿裏巴巴,卻是“牆裏開花牆外香”。
1999年6月的時候,遠在大洋彼岸的美國人,最先發現世界上突然出現了這麼一個網站:它讓世界各地的買方和賣方有了一個網上集市,買賣雙方都不必遠涉重洋,僅通過點擊鼠標,敲擊鍵盤,即可以互相看到對方的產品,可以與對方談判、交易。美國人以為這又是出自某位矽穀精英的“神來之筆”,因為那個網站上用的是地道的英語。
然而,令美國人大跌眼鏡的是,這個網站卻誕生在大部分國民都不清楚Internet為何物的中國,在一個素有“人間天堂”之稱的中國江南小城——杭州。而創辦這個名叫“阿裏巴巴”網站的人,是一個普通高校的英語教師。更讓美國人不解的是,這個教師出身的CEO,既沒有在國外留過學,也沒有在華爾街投資銀行工作的背景,更不是什麼矽穀精英。
這就是在湖畔花園的馬雲家裏剛剛誕生不久的阿裏巴巴。
海外媒體中第一個發現阿裏巴巴的,是美國的《商業周刊》,這也是阿裏巴巴成立之後第一次“被迫”接受媒體采訪。
1999年的8月,《商業周刊》的幾名記者通過打通多方關係,輾轉反複才說服馬雲接受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