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飲虎池(2 / 2)

我久思不解。四十而不解,四十正惑,飲虎池四周發生的事情盡管無聲,卻與孔夫子的大道不符。長久以來,我深深地覺察出:我至今的一切作為都與飲虎池有關。太易決絕,太多孤傲,太重情感--當我發現一個不問職俸不要宿舍獨自一個鑽研經典的北大教授是飲虎池人;當我發現一個從北京奔赴西北自求殉難的十九世紀起義英雄是飲虎池人;當我發現一個又一個把自己步步逼入苦境而做人豪俠仗義的人都來自飲虎池時,遠在異鄉的我又能和誰去訴說感歎呢?

我隻能久久地品味著想象中的薄暮的飲虎池。那些孩子圍著池攔牆玩得盡情盡致。都市邊緣的夕照,呈著一種肅殺和淳樸,天空似灰似黃,磚瓦沉入了沉重的青色。

十九世紀農民戰爭時,人稱山東金爺的一個飲虎池人,成了烈士。他是從繁華的北京出走的,他舍不得離開自己的導師,舍不得殉道的美。他被清軍殺害在寧夏金積堡北門外的一座小廟門前,那廟門至今尚在。他的事跡不見於濟南府誌,卻被記錄在西北的手抄本中。舍小康而殉危難--我不知還有哪一處中國人能有這種追求的心性。

無疑是由於他的感召,有一個瞎眼的老奶奶,在不掌燈的小屋裏撚線,她一尺一尺地撚著線,用那真是一枚一枚的銅錢供養兒子。後日裏兒子成了名醫。他給窮人治病不要錢,喜得拉洋車的窮苦人從來不要他的車錢。他把兒子送到那位金爺奔赴的西北學經,自己卻樂陶陶地煎一味中藥--小孩們生了病隻喝半小碗就準好的中藥--這位老中醫就是我的爺爺。

我沒有見過他們。無論是逝於十九世紀的山東金爺還是半碗湯藥一服病除的爺爺。我隻見過一次飲虎池,這些真讓人終生遺憾。

而今天飲虎池也逝去了。

我們沒有來得及弄清飲虎池的秘密。我從未對人說起過關於他的心情。以前獨自遐想的時候,有時我暗暗想:等自已有了機會也許能弄清楚,如今池填人散,再也不可能了。

那麼,就像在海外的山東傳說一樣,每個與飲虎池有緣的人,甚至每個與山東有緣的人,都要獨自迎擊世界了。

暮色中那群玩耍的孩子們沒有發現,有一個巨大透明的影子,一隻斑斕猛虎的影子,曾經伴隨過他們。他們玩得開心,當然毫無察覺,但那虎氣滲入了他們的肌膚,潛進了他們的血。

這虎的氣概,虎的純真,虎的美麗,已經伴隨著人的流動散向了天南海北。未來也許科學能結束盲瞽,窮究人的秘密,那時飲虎池的秘密和貴重,將會使世人吃驚。

會有那麼一天到來的,我一直這麼想。

初作於1992年12月

修訂於2009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