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學會外語不外乎一個語言環境,多聽、多說、多看,學習任何語言都需要這樣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才能熟練掌握。
在信息社會,不懂外語的人就是個半文盲。地球已成為一個村落,各地聯係正日益緊密、廣泛,語言是我們與他人交流的必備工具。中國的科技、學術、文化教育都還很落後,最新的文明成果都是用外語特別是用英文記載的,計算機裏絕大多數是英文。有一位文史老專家曾對筆者說過,你們真幸福,懂外語可以看很多書,我們不懂外語,已經沒書可看了。
外語是如此之重要,而嬰幼兒期,具體來說3~8歲是語言發展的關鍵期,過了十一二歲,學外語的難度就驟增了許多,因此在嬰幼兒期重視外語的學習也就順理成章了。(本書為簡明起見,我用英語代替外語。)
早期開始的英漢雙語教育可以開發大腦潛能,促進兒童的大腦發育。孩子處在英語和漢語兩種語言環境中,兩套語言信息同時輸入孩子的大腦,進入短時記憶,經過反複多次刺激,產生生物化學變化,留下鮮明深刻的雙語痕跡,轉入長時記憶,形成兩套神經網絡。這兩套神經網絡分散編碼在大腦神經係統的許多地方,相互對應,相互借用,相互強化,相互共振。這樣,接受雙語教育的孩子,從一開始就比受單語教育的孩子動用了更多的腦細胞和腦神經,記憶能力得到更多的鍛煉,負責語言信息接受、加工處理、分區儲存、綜合調用、語言輸出的各個大腦區域或部位都得到了更好的開發利用,促進了孩子大腦的總體發展。
早期開始的英漢雙語教育可以使英語基礎打得穩固紮實。孩子能和漢語同步接受英語,至少在聽力理解上避免了以漢語為中介體來接受英語。英語的語音、詞彙、語法、語言使用習慣的接受有空間上和時間上的充分保證,少受或不受漢語的幹擾。存儲在長期記憶中的英語材料就像漢語材料一樣是自然獲得的,易於形成牢固的神經網絡係統。英語聽力可與漢語聽力相媲美。英語口語到6歲左右能達到講故事的水平,可形成英漢兩種語言的思維,英漢互譯得心應手。這樣能為孩子打下穩固而紮實的英語基礎。
一個年僅6歲的小孩,卻能講7國的語言,你聽過嗎?在台灣,就有這麼一個天才兒童。家住新竹的李嵩聲,除了中文母語外,還能講西、英、德、俄、日、法語6種語言,雖然不是非常精通,但對一個6歲小孩而言,已是非常難得。李嵩聲的父親李念祖說:“兒子有語言的天分,但絕不是天才;而是掌握了學習的機會與方法。”令人最好奇的一點是,6歲的小孩如何會7國語言?這正是李念祖深感自豪的地方。
孩子一歲半時,李念祖被選派哥斯達黎加工作,他帶著妻子與孩子舉家赴任。為了教育小孩,在當地聘請了保姆邊陪他玩,邊學習西班牙語。2歲時,李嵩聲就能與當地同年齡的小孩一樣講流利的西班牙語了。
李念祖與妻子則負責教中、英文。兩歲半時,李嵩聲被送進美籍兒童的幼稚園,三歲半再進入當地美國私立小學試讀。此時,李嵩聲的英語與西班牙語已同樣流利,可隨時以兩種語言變換交談。
4歲時,李念祖又幫兒子請了日文家教。4歲3個月開始學習德文,4歲6個月又請了俄文家教,4歲9個月學法文。平均3個月,李念祖讓兒子多學一種語言,采用漸進式的語言教學,從而啟發兒子的語言潛能。
“為什麼那麼小就讓孩子學多種語言,孩子吸收得了嗎?”李念祖常被問到這一問題,他說:“我們太小看孩子的潛能了。事實上,愈早學習語言,愈容易學會,而且,三四歲的小孩玩電腦太小,運動容易受傷害,隻有學習語言最適合。隻要方法對,任何小孩都可以學會多種語言。”李嵩聲隨著父親在哥斯達黎加住了3年6個月,這期間他學會了英、西、德、法、日、俄6國語言,也跟各國老師相處得很融洽。在5歲生日時,李念祖幫他舉行一個生日宴會,邀請所有教過他的外籍老師為他慶祝。李嵩聲發揮他的語言天分,以各種不同的語言跟不同的老師交談,讓所有的外籍老師聽得一愣一愣的。
由於台灣的資優跳級製度,隻能減少一年,而李嵩聲在4歲已經越級就讀哥斯達黎加國小一年級。而且以第一名結業。李念祖覺得台灣的資優製度彈性不夠,於是決定采用在哥斯達黎加的教育模式,自己教育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