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王誌澤來說,雖然“文革”是一場浩劫,但是學工、學農的理念卻為那個年代的學生提供了一個實踐的窗口,讓那個時代孩子的動手能力和理論聯係實際的能力得到了很好的發展。年輕的王誌澤當時不會想到,日後他會成為一所IB學校的董事長。更不會想到,IB的注重動手能力、注重探究能力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卻是他以前的學生時代經曆過的。從這個角度來看,王誌澤和他那代人無疑是IB教育的先行者和中國最早的受益者。
☆闖出來的青春
1976年王誌澤高中畢業時,當兵是個不錯的出路。經過學校推薦,王誌澤穿上了軍裝,奔赴山西忻縣的63軍。
部隊對他的鍛煉很大。那時候,學工、學農等很多活動鍛煉了他的適應能力,很快,他就跟戰友們打成一片,並從普通班被抽到了尖子班,後來選為尖子班的班長,參加全軍大比武。
抽到尖子班,王誌澤的幸福指數明顯上升。那個年代,部隊的給養還不夠,在普通班都吃不飽。一兩個月才能吃一次白麵,平時隻能吃小米飯、高粱軋的鋼絲麵。“長時間吃都會便秘,必須要在那個高粱軋的麵裏麵加榆皮麵,就是把榆樹皮扒下來以後晾幹了,磨成麵,跟高粱麵放一塊兒,混著做鋼絲麵,拿醬油湯一和,天天吃那個。吃菜就是蘿卜條拿鹽水一燉。”
在那個物資匱乏的年代,饑腸轆轆的他還要接受高難度的軍事訓練。
“我們那時候是炮兵團的指揮連,就是指揮所有的炮兵團的炮來打炮。指揮連裏麵最重要的一個排是偵察排,就是搞測量,炮在這兒,目標在那兒,你要打炮,你的方位、坐標是什麼。偵察兵就是在前線去把這個點的坐標定出來。幹這事就要求你很全才,各種輕重武器你都得會,因為都是單兵,一放出去,什麼情況都可能碰到。我們那時候在部隊算玩武器最多的,挺苦,但很有意思。”說起那段崢嶸歲月,王誌澤饒有興趣。
但有一件事讓他牽腸掛肚,產生了放棄當兵的年頭。穿上這身軍裝時喜氣洋洋,但是想脫掉它卻費了一番周折。
1977年,王誌澤入伍的第二年,便恢複了高考。於是,他那顆心一天都不得安生,他想回來參加高考,考大學。由於各方麵條件優異,又在全軍大比武時拿到了名次,部隊領導舍不得放他走。到了入伍的第三年,王誌澤還是忍不住提出想回北京參加高考。部隊領導一直拒絕,甚至拿拖延他入黨的時間來勸阻。
那個年代,追求政治上的進步是年輕人特別渴望的事情。雖然有所顧慮,但王誌澤還是下了決心:“不給我解決入黨問題,我也得走。”看他心意已決,連裏的領導表示惋惜,臨走前才給他解決入黨事宜。
剛從部隊回來,還沒來得及複習,王誌澤就直接邁入了高考考場,成績自然不言而喻。落榜並沒有打擊他上學的積極性,父母也支持讓他明年再考。而他卻有了自己的主意:“我不考了,先工作再說吧。但是,我想找個學校。”
王誌澤不願意走尋常路,他想一邊工作,一邊讀書,兩不誤。那時候,當兵退役後很容易安排工作。最終,王誌澤如願以償被安排在一家學校——北京氣象學院,負責行政工作。
當時,恢複高考的消息,點燃了年輕人求知的熱忱,很多沒有考入大學的青年自發報考了大學裏的電大、夜大,去圓自己的大學夢。電大,這種課程形式對現在的人們已顯得有些陌生。用現在的定位來講,就是開放大學。目前,在英國最牛的大學是開放大學,資源最豐富。它不是遠程教育,也有校園,是一種學校的形式,資源共享。發達國家在這方麵做得比較到位。而北京氣象學院也有這類課程體係。於是,王誌澤便有了得天獨厚的學習條件。
部隊轉業後的王誌澤進入北京氣象學院,便有了正式編製。他一邊工作,一邊學習。由於對科技的喜愛,他便選擇了無線電專業。從1980年到1984年,四年的時間已經拿到了大專文憑,還差三門課即將拿到本科。但是又一件事讓那顆不安分的心驛動起來,那時中關村已經掀起了創業的熱潮。他好像聽到衝鋒號般,向那活躍的中關村奔去。
改革開放初期,總是那些思維最活躍、最靈敏的人最先感知。在20世紀80年代,能有一份穩定的工作實屬不易,更何況是鐵飯碗。但不落窠臼,勇於創新與挑戰的王誌澤,卻全然不顧,毅然決然地辭掉公職。1984年的那個決定,需要足夠的勇氣。辭掉公職下海,意味著放棄所有的待遇,一切歸零。這對於別人來講可能是莫大的痛苦,而對於不愛受約束、不愛走常規路的王誌澤而言,卻是很正常的一件事,因為挑戰、創新已經成為他的一種習慣,如同呼吸一樣簡單、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