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章(1 / 1)

審判者的判決很清楚,沒有一個必死的凡人能夠理解那次審判和那位審判者的判決,這是一場處於一切時間和運動之外的審判和判決;它的進行不是通過對正反兩方理由的權衡,不是通過同類的案例,也不通過那些要有拖延的開庭和延期的討論和評議。一切事物都借著“道”而被造成,——因為,上帝說話,事物就被造出來了———切事物也都本著這個自身就是理性的“道”而受到審判。在審判和執行判決之間也將沒有任何間隙。複活、最後的決定,被上帝接受為兒子的榮耀,對背離他的靈魂處以永罰和棄絕,所有這一切都將在一瞬間完成。

一個悟性體總是超越時間的,並且不受時間的朽壞,因為,它按本性就把不朽的形式包容在其自身中了。例如,數學的抽象就是這樣的——甚至自然事物也是如此,心智把這些事物埋藏在它自身之中、並且隨時會把它們轉化為抽象或精神的實在。所有這些都對我們指明了心智本身的不朽性,因為不朽的東西的居所和天然容器本身一定也是不可朽壞的。那末,這個悟性有一種朝向最抽象真理的自然運動,這真理正是悟性的一切願望的目的,是它的最終的和最喜歡的對象。而這個最終的對象就在萬物之中,因為它就是上帝;並且,那永生不死的和永不朽壞的人類悟性體在達到上帝之前是不會滿足的,因為它隻在得到了一個永恒的對象之後才滿足。

但是,如果悟性從肉體(在這肉體內它曾受到時間的支配)中被解脫出來之後並不去達到它所渴望的目的,而是陷入無知之中;如果它曾是為真理而被造出來的,並被造成具有最深切的渴望,不是在陰影和表麵之中去尋找真理,而是確實地和麵對麵地尋找真理的,可是,現在它卻在其結算的時刻背棄了真理而轉向可朽壞的東西,追尋一些必朽的欲求,這就可以正確他說是墮入了悟性的死亡。因為現在它在可能性的黑暗混池之中為不確定和錯亂的,其中根本沒有堅實的現實性的東西奔忙,悟性的功能乃是認識存在,這種知識是它的生命。因此,由於最終認識那穩固的、永恒的、被渴望的對象乃是它的生命,所以,它同那個永不改變的被渴望的東西相分離,並被拋入那個混亂的深淵本身中,在那裏,將以某種可能的方式永遠受到火的折磨,那就是它的永恒死亡。它的受苦方式,我們隻能理解為好像是被剝奪了真理和健康所不可或缺的養料,同時喪失了獲得它們的一切希望,因而,永無休止地和永無終結地永遠在臨死掙紮中。

這是一種痛苦得起出一切想象的痛苦的生存,因為它是活著的死,是在虛無中的存在,是比無知更空虛的知識。上麵已經說明了,人類的複活是高出運動、時間、數量和所有其他受時間支配的東西之上的升高。在這裏,必朽的東西變成不可朽壞的東西,動物性的東西變成了精神性的東西,整個的人變成精神性的他的悟性。而他的肉體(仍然是一個真正的身體)則被吸收進精神之中。肉體不再處於它自身之中,即在它的軀體的和數量的度量之中,而是埋藏在精神裏麵——這個過程同我們在這裏的情況恰正相反,在這裏,悟性是看不見的,看得見的隻有肉體,悟性好象是被囚禁在這肉體裏一樣。但是,在那裏,肉體在精神之中,就象在這兒精神是在身體中那樣:並且,在那裏精神使身體變輕,就象在這幾肉體把靈魂住下壓一樣。因此,正如悟性生命的精神快樂在那裏是最強烈的,在其中那榮耀化了的肉體也分享這種快樂,同樣,精神滅亡的那個地獄裏的悲慘也是最可怕的,而那居於靈魂之中的肉體也分擔這種悲慘。我們的上帝,當他被人所領悟的時候他本身就是永恒的生命並是超越一切悟性所能領悟的。所以,那些永恒的快樂,超乎一切的理解力,比迄今為止一切言詞可能傳達的快樂還要更大。

被處永刑者的受苦同樣地也超出了一切可想象的或可描繪的受苦。教父們以世間的曲調與和諧為類比而給我們提出的關於這些快樂、幸福和榮耀的提示,用我們所認識的事物作成線索來比喻永恒生命的未知快樂,隻是離開真實情況無限遙遠的,對於那沒有什麼想像能夠描繪得出的精神美好的一些晦暗的感性提示而已。同樣地,他們把地獄的受苦比作硫磺火、瀝青和其他感性的痛苦,也由這些類比描繪得非常模糊,因為這些受苦是激烈的精神上的臨死掙紮;但願我們永受祝福的主耶穌基督,我們的生命和拯救,肯屈尊垂憐我們,保護我們免受這一切痛苦。阿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