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他已清楚地看出了秦國即將滅亡的形勢,當夜便逃出秦都鹹陽,投奔陳勝、吳廣的隊伍去了。陳勝、吳廣失敗以後,他先後又歸順過項梁、義帝、項羽,最後項羽失敗,他投降了劉邦。
劉邦這個人不喜歡讀書人,叔孫通為了迎合劉邦,就脫掉了自己儒生的服裝,特意換上一身劉邦故鄉通行的短衣短衫,果然贏得了劉邦的好感。
當他投降劉邦時,有一百多名學生隨他而來,可他並不向劉邦推薦。他所推薦的,全是一些不怕死、敢拚命的壯士,學生們不免有了怨言:“我們追隨先生多年,又同先生一起降漢,先生不推薦我們,專推薦一些善於拿刀動劍的人物,真不知你是怎麼想的!”
叔孫通說:“劉邦現在正是打江山的時候,自然需要一些能夠衝鋒陷陣的人,你們能打仗嗎?你們別著急,且耐心等待,我不會忘了你們!”
劉邦當上皇帝以後,那些故舊部下全不懂得一點兒君臣大禮,有時在朝堂上,也爭功鬥能,飲酒狂呼,甚至拔劍相向。劉邦麵對這幫昔日得力兄弟深以為患,這幫兄弟毫無君臣之禮,何能體現漢朝天子威風,日後又何能統禦他們,使劉姓子孫保有萬世江山?這一點讓叔孫通看出來了,他便趁機建議製訂一套大臣朝見皇帝的禮儀。劉邦自然同意了。
這樣一來,他的那班弟子都派上了用常同時他還特地到禮儀之邦的魯地,去征召一批懂得朝廷大典的人。有兩個讀書人不願意來,當麵指責他道:“你踏上仕途以來,前前後後服侍了十幾個主子,都是以阿諛奉承而得到貴寵。現在天下剛剛安定下來,百姓死者還沒得到安葬,傷者還未得到治療,國家百廢待興,你卻一門心思去搞那遠不是當務之急的禮儀。你的作為完全不符合古人設置禮儀的初衷,我不會跟你一塊去的,你趕快走開,別玷汙我!”
叔孫通一點兒也不生氣,反而譏笑道:“真是一個腐儒,完全不懂得適應時局的變化!”
於是便和征召來的三十個人西進函穀關,和皇上左右近臣以及叔孫通的弟子一百多人在野外用茅草做人豎立在地上,作尊卑的區分,練習了一個多月,叔孫通說:“皇上可以去看看。”皇上讓他們施行禮儀,說:“我能做到這套禮儀。”於是便頒令大臣們學習,這時恰巧是十月朝會之時。
漢高祖七年(公元前200年),長樂宮建成,諸侯們和大臣們進行十月朝拜歲首的禮節。儀式是:在天沒亮之前,朝拜的人施禮,被人引導依次進入殿門,宮廷中排列著車馬騎兵和守衛的士兵軍官,設置兵器,插上旗幟,傳聲說:“快走。”皇上聽政的大殿下郎中們在夾階而站,每階都有幾百個人。有功之臣、諸侯們、將軍們依官階大小依次站在西邊,麵向東;文官丞相以下的官員站在東邊,麵向西。接待賓客的官吏大行安排九卿的位置,傳話上下按順序。於是皇帝坐著專用小車從大殿裏出來,眾官員們傳聲唱敬,帶領諸侯王以下到六百石的官員依順序向皇帝祝賀。從諸侯王以下的官員沒有不感到震驚恐慌肅然起敬的。到禮儀完了後,都趴在地上,擺上禮儀用的酒品。那些大殿上朝拜的人都趴下身子低著頭,以位置尊卑為序一個一個起來向皇上禮壽。禮儀酒喝過九杯,掌管賓客的謁者說:“停止喝酒。”禦史前去執行法令,凡不按儀式規定做的就給帶走治罪。整個朝會過程都擺設有酒,沒有敢喧嘩失禮的人。於是漢高祖說:“我隻是今天才知道當皇帝的尊貴。”讓叔孫通當了奉常,賞賜給他五百斤金子。
叔孫通趁機推薦說:“我的那些弟子儒生跟隨我很長時間了,和我一同做這套禮儀,希望陛下您賞他們做官。”漢高祖都讓他們做了郎中。叔孫通出宮後,把五百斤金子全賞給了他的弟子。那些書生們於是便高興地說:“叔孫通先生是個聖人,懂得現在這個世界的事情。”
叔孫通果然是一位通曉攀附依靠之事的“聖人”,他不但知道怎樣迎合自己的貴人,更知道如何把握時機,更好地利用身邊的貴人,他合乎時宜地向劉邦推薦各種人才,更適時地找到了約束那群武將的方法,了卻了劉邦的心頭大患,成為權貴的寵臣,直至漢惠帝時期。
叔孫通在摸清了君主的心思之後,適時地改變著自己的言行、對策,想貴人之所想、急貴人之所急,讓主子時刻看到他的好處,也從主子那裏源源不斷地得到實惠。可見,利用貴人必須適應時局的變化,根據情況采取措施,才會無往而不勝。
二、利用貴人要講究方式
生活中,任何人都希望能夠借貴人之勢,為自己求得某種利益。但是,貴人分許多種,他可能是政界名人,也可能就是你身邊的領導上司,而你的目標也有許多個,或許為名,或許為利,也或許是為了生活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所以,當我們依靠貴人辦事的時候,就必須講究方式。
首先,要依附貴人,要進入貴人的視線,引起他的注意。
還是在宋朝,有人假造韓國公韓琦的信去見蔡襄,蔡襄雖然有所懷疑,但是他性情豪放,就送給來者三千兩銀子,寫了一封回信,派了四個親兵護送他,並帶了些果物贈送給韓琦。這個人到京城後,拜見韓琦,承認了假冒的罪責。韓琦緩緩地說:“君漠(蔡襄字)出手小,恐怕不能滿足你的要求,夏太尉正在長安,你可以去見他。”當即為他寫了封引薦信。韓琦的子弟對此舉表示疑惑不解,覺得不追究偽造書信的事就已經很寬容了,引薦的信實在不該寫,韓琦說:“這個書生能假冒我的字,又能觸動蔡君漠,就不是一般的才器呀!”這人到了長安後,夏太尉竟啟用他做了官。
假冒權貴之人,雖然是一招險棋,但是達到了接近貴人的目的,也就得到了貴人的認可和提拔的機會,那接下來的路也就順暢多了。
其次,和貴人攀關係,求領導辦事,一定要掌握分寸,隻有關係到你切身利益,而又不影響對方麵子的事才有可能得到幫助。
比如,你愛人調動工作,你通過別的關係可能費了九牛二虎之力還難以辦成,如果你找單位領導辦,領導覺得你重視了他的地位,使他有了救世主的感覺,又可以作為為單位職工解決困難而積累其領導成績的資本。如果你有困難從不找領導,他可能會認為你看不起他。反之,如果你事無巨細都去找領導幫你解決,他會覺得你這個人太不值錢,甚至會認為你缺乏辦事能力。隻有把握好其中的尺度,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拉近與領導的距離。
最後,要經常激勵你的貴人,讓他知道,幫助你晉升後他有什麼好處,不幫你晉升,他會有什麼損失,從而激發出他提拔你的積極性。而如果你現在的領導沒有能力提拔你,你就必須繞道而行,以退為進尋求另一個貴人的幫助。
總之,利用貴人必須講究方法。對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策略,對不同的事也要具體分析。靈活處理,不斷變通,才能更好地靠住大樹,攀附貴人。
經營你的貴人
春種秋收,中間需要不斷地投入和辛苦地經營。人與人的關係同樣如此。要想從貴人那裏源源不斷地汲取精華,得到多個貴人的幫助,就必須用心經營,廣開門路。
一、不在一棵樹上吊死
背靠大樹,可以安身立命。但是,再大的樹也有經不住的風雨。要是死靠在一棵樹上,萬一風雲突變,可就禍及自身了。因此,為了保全性命,求得發展,不但要靠大樹,攀高枝,更要眼光靈活,視野開闊,給自己多留一條後路,別在一棵樹上吊死。
古語有雲:“忠臣不事二主。”但是裴矩一生卻經曆了三個王朝,侍奉過七個主子,而且深得各位主子的喜愛,無論在北齊,還是在隋唐,他都能春風得意,官運亨通。難道他有做官的法寶?當然不是,他不過是懂得經營自己的貴人罷了。在依附眼前主子的同時,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給自己找到了一個又一個靠山。
他看出隋煬帝是一個好大喜功的人,便想方設法挑動他的拓邊擴土的野心。他不辭辛苦,親自深入西域各國,采訪各國的風俗習慣、山川狀況、民族分布、物產服裝等情況,撰寫了一本《西域圖記》,果然大得煬帝的歡心。一次便賞賜他五百緞綢緞,每天將他召到禦座之旁,詳細詢問西域狀況,並將他升為黃門侍郎,讓他到西北地區處理與西域各國的事務。他倒不負所望,說服了十幾個小國歸順了隋朝。
有一年,隋煬帝要到西北邊地巡視,裴矩不惜花費重金,說服西域27個國家的酋長,佩珠戴玉,服錦衣繡,焚香奏樂,載歌載舞,拜謁於道旁;又命令當地男女百姓濃妝豔抹,縱情圍觀,隊伍綿延數十裏,可謂盛況空前。隋煬帝大為高興,又將他升為銀青光祿大夫。
裴矩一看他這一手屢屢奏效,便越發別出心裁,勸請隋煬帝將天下四方各種奇技,諸如爬高竿、走鋼絲、相撲、摔跤以及鬥雞走馬等各種雜技玩耍,全都集中到東都洛陽,令西域各國酋長使節觀看,以誇示國威,前後曆時一個月之久。在這期間,又在洛陽街頭大設篷帳,盛陳酒食,讓外國人隨意吃喝,醉飽而散,分文不齲當時外國人中的一些有識之士也看出這是浮誇,是打腫臉充胖子,隋煬帝卻十分滿意,對裴矩更是誇獎備至,說道:“裴矩是太了解我了,凡是他所奏請的,都是我早已想到的,可還沒等我說出來,他就先提出來了。如果不是對國家的事處處留心,怎麼能做到這一點?”於是一次又賜錢四十萬,還有各種珍貴的毛皮及西域的寶物。
裴矩想方設法地巴結隋煬帝,在得到貴人認可的同時,也達到了既富且貴的目的。然而,隋煬帝這棵大樹並沒有因為自己的虛榮炫耀而枝繁葉茂,相反,卻在一場曠日持久的遼東戰爭中耗盡了能量,走向了亡國的邊緣。
戰爭中的隋王朝怨聲四起,義兵滿布。隋煬帝困守揚州、一籌莫展之時,裴矩看出來,這個皇帝已是日暮途窮了,再一味地巴結他,對自己隻會有百害而無一利,他要轉舵了,將討好的目標轉向那些躁動不安的軍官士卒了。他見了這些人總是低頭哈腰,哪怕是地位再低的官吏,他也總是笑臉相迎。他並且向隋煬帝建議:“陛下來揚州已經兩年了,士兵們在這裏形單影隻,也沒個貼心人,這不是長久之計,請陛下允許士兵在這裏娶妻成家,將揚州內外的孤女寡婦,女尼道姑發配給士兵,原來有私情來往的,一律予以承認!”
隋煬帝對這一建議十分讚賞,立即批準執行。士兵們更是皆大歡喜,對裴矩讚不絕口,紛紛說:“這是裴大人的恩惠!”到將士們發動政變,絞殺隋煬帝時,原來的一些寵臣都被亂兵殺死,唯獨裴矩,士兵們異口同聲說他是好人,得以幸免於難。
後來他幾經輾轉,投降了唐朝,在唐太宗時擔任吏部尚書。他看到唐太宗喜歡諫臣,於是搖身一變,也成了仗義執言、直言敢諫的忠臣了。
唐太宗對官吏貪贓受賄之事十分擔憂,決心加以禁絕,可又苦於抓不住證據。有一次他派人故意給人送禮行賄,有一個掌管門禁的小官接受了一匹絹,太宗大怒,要將這個小官殺掉。裴矩諫阻道:“此人受賄,應當嚴懲。可是,陛下先以財物引誘,因此而行極刑,這叫做陷人以罪,恐怕不符合以禮義道德教導人的原則。”
唐太宗接受了他的意見,並召集臣僚說道:“裴矩能夠當眾表示不同的意見,而不是表麵上順從而心存不滿。如果在每一件事情上都能這樣,還用擔心天下不會大治嗎?”
裴矩能夠在這樣一個動蕩而又危機四伏的社會裏做到左右逢源,處處得意,主要是因為他不斷找尋新的貴人。隻要能提拔他、幫助他的人,他都盡力地去靠,為自己贏得了一次又一次的機會。
二、結交貴人要投其所好
依靠貴人辦事,如果能得到對方的欣賞,做起事來自然如同順水行舟。省心省力的同時,也更容易達到自己的目標。所以,在了解貴人的基礎上,投其所好,主動逢迎,不但能夠得到他的賞識,沒準兒還能成為他的知己,自然也就可以長期依附下去了。
和士開(公元524年~571年),字彥通,北齊清都臨漳人。他“幼而聰慧,解悟捷疾”,勤於學習而又“傾巧便僻”。
北齊天保初年,高湛得寵,被進爵為長廣王,拜尚書令,不久又兼司徒,遷太尉,地位顯赫,權勢很大。這高湛乃齊高祖高歡第九子,雖然在諸子中年紀尚幼,排序較遠,但由於他“儀表瑰傑”,所以高祖“尤所鍾愛”,因而被封以高位,委以重權。和士開見高湛未來當皇帝的可能性很大,便想方設法接近巴結高湛,預為自全之計。
高湛性好“握槊”,類似後來的象棋。恰好和士開也精於此道,於是他便找機會與高湛遊戲。二人棋逢對手,總是鬥得難解難分,越玩越上癮,次數愈加頻繁。
高湛還喜歡音樂,恰好和士開又能彈奏琵琶,他經常為高湛彈曲,興致高時,還往往邊彈邊唱,那清歌妙曲,尤使高湛著迷。
高湛性喜談笑,恰好和士開生就一副伶牙俐齒,於是便經常陪高湛胡扯閑說,和士開的甜言蜜語和淫詞穢談,更使高湛開心。二人越談越投機,親狎無比。和士開吹捧高湛說:“殿下非天人也,是天帝也。”高湛也對他說:“卿非世人也,是世神也。”二人相交如此,高湛便任用士開為府行參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