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詩歌 (5)(3 / 3)

在這秋月下的蘆田;

我試一試蘆笛的新聲,

在月下的秋雪庵前。

這秋月是紛飛的碎玉,

蘆田是神仙的別殿;

我弄一弄蘆管的幽樂——

我映影在秋雪庵前。

我先吹我心中的歡喜——

清風吹露蘆雪的酥胸;

我再弄我歡喜的心機——

蘆田中見萬點的飛螢。

我記起了我生平的惆悵,

中懷不禁一陣的淒迷,

笛韻中也聽出了新來淒涼——

近水間有斷續的蛙啼。

這時候蘆雪在明月下翻舞,

我暗地思量人生的奧妙,

我正想譜一折人生的新歌,

啊,那蘆笛(碎了)再不成音調!

這秋月是繽紛的碎玉,

蘆田是仙家的別殿;

我弄一弄蘆管的幽樂——

我映影在秋雪庵前。

我撿起一枝肥圓的蘆梗,

在這秋月下的蘆田;

我試一試蘆笛的新聲,

在月下的秋雪庵前。

美文解讀

自古文人雅士筆下不乏對秋雪庵的描繪,而徐誌摩在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西伯利亞遙想江南的蒹葭蒼蒼,實在是別有一番情致。詩人自己曾在《西湖記》中談到:“蘆雪尤其代表氣運的轉變,一年中最顯著最動人深感的轉變,象征中秋與三秋間萬物由榮入謝的微指:所以蘆荻是個天生的詩題。”此詩以蘆色為題,也算是印證了詩人先前所言。

全詩最開始兩節和最末兩節完全相同,回環呼應。將“秋月”比作繽紛的碎玉,將蘆田比作神仙的別殿,比喻新奇優美。“我”的蘆笛聲又如仙樂,能讓自然界的清風、飛螢等生靈都隨著笛聲的喜悲而動。聲與景,情與景都如此圓融地應和,全詩恬淡得如同一曲悠遠的田園牧歌。

山中

閱讀指導

此詩作於1931年4月1日,最初刊載於當月20日《詩刊》第2期,後收入《猛虎集》。這一年,徐誌摩受胡適之邀離開上海到北京大學任英文係教授,又由溫寧源介紹兼任北京女子大學教授。同時,他還兼任上海中華書局、大東書局編輯。此時,陸小曼仍在上海,徐誌摩多次去信希望她來北京團聚未果。徐誌摩隻得奔波京滬兩地,拚命賺錢供陸小曼揮霍。昔日的戀人林徽因肺病惡化危急,所以停止一切活動,隔絕所有親友到京郊的香山上靜養。在山中的林徽因,音信隔絕,每日隻有兩小時可見客。這首詩就是在這樣的情形下為林徽因所作。

庭院是一片靜,

聽市謠圍抱;

織成一地鬆影——

看當頭月好!

不知今夜山中,

是何等光景;

想也有月,有鬆,

有更深的靜。

我想攀附月色,

化一陣清風,

吹醒群鬆春醉,

去山中浮動;

吹下一針新碧,

掉在你窗前;

輕柔如同歎息——

不驚你安眠!

美文解讀

自古以來,不少文人墨客都以《山中》為題寫下詩篇。無論是王維的“山路元無雨,空翠濕人衣”,還是王安石的“隨月出山去,尋雲相伴歸”,過去以“山中”為題的詩篇大多是在山言山。但是,徐誌摩的這首《山中》卻是在市謠圍抱、鬧中取靜的庭院中,置身山外而遙想山中。詩人先是俯視一地鬆影,既而仰視發現當頭月好,俯仰間不由觀想山中光景。

徐誌摩在給陸小曼的信中提到林徽因的病情時就視之為“晴天霹靂”,但抵京之後“半亦因為外有浮言,格外謹慎,相見過三次,絕愉快可言”。林徽因在山中後,他也“至多等天好時與老金、奚若等去看她一次”。個中思念與牽掛可想而知。

想見又不能見,“我”隻得寄情於自然,想象著能攀月色、化清風去山中浮動。山中有詩人摯愛的大自然,更有詩人心尖上思念的人。即便到了山中,“我”也不忍打擾了“你”。全詩的最後一節看似風輕雲淡,卻著實充盈著無微不至的溫柔。那輕柔,那歎息,那不驚,包含著多少深情與掛念。詩人鬱結的心緒也在自然中紓解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