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忘茂林中老樹縱橫;巨幹上
黛薄茶青,卻教斜刺的朝霞,
抹上些微胭脂春意,忸怩神色;
難忘七月的黃昏,遠樹凝寂,
像墨潑的山形,襯出輕柔暝色,
密稠稠,七分鵝黃,三分橘綠,
那妙意隻可去秋夢邊緣捕捉;
難忘榆蔭中深宵清囀的詩禽,
一腔情熱,教玫瑰噙淚點首,
滿天星環舞幽吟,款住遠近
浪漫的夢魂,深深迷戀香境;
難忘村裏姑娘的腮紅頸白;
難忘屏繡康河的垂柳婆娑,
婀娜的克萊亞①,碩美的校友居;
──但我如何能盡數,總之此地
人天妙合,雖微如寸芥殘垣,
亦不乏純美精神,流貫其間,
而此精神,正如宛次宛土②所謂
“通我血液,浹我心髒”,有“鎮馴
矯飭之功”;我此去雖歸鄉土,
而臨行怫怫,轉若離家赴遠;
康橋!我故裏聞此,能弗怨汝
僭愛,然我自有讜言代汝答付;
我今去了,記好明春新楊梅
上市時節,盼望我含笑歸來,
再見吧,我愛的康橋!
美文解讀
本詩細數了康橋遊學經曆的點點滴滴,抒發了對康橋如同母親一般的眷戀,拜獻對康橋滿腔刻骨的深情。詩中,徐誌摩對康橋的情感滿溢而出、真摯豐滿,這使得文字在表情達意上趨於飽和。與《再別康橋》的千回百轉、一詠三歎相比,這首《康橋再會吧》不免有些平鋪直述,直抒胸臆了。此詩中描繪了過於瑣碎具體的事務和情感,衝淡了詩情。詩人對康橋無盡的依戀與頌揚如同一種沉重的負擔,壓得想象的翅膀難以飛揚。繁複的詞句承載著凝重駁雜的情感,無法自遣。在這首詩中,詩人竭盡所能地抒發了將康橋視作自己生命泉源的情感。此後,徐誌摩在各種詩文書寫的關於康橋的點滴,幾乎都可以在這首詩中探得端倪。
蘇蘇
閱讀指導
此詩寫於1925年5月,最初發表於1925年12月1日《晨報七周年紀念增刊》,後被收錄在《翡冷翠的一夜》。全詩描繪了一位有著野薔薇風姿的女子蘇蘇和蘇蘇精魂化生的血色的野薔薇努力掙紮卻無法逃脫被摧殘命運的悲劇。
蘇蘇是一個癡心的女子:
像一朵野薔薇,她的豐姿;
像一朵野薔薇,她的豐姿——
來一陣暴風雨,摧殘了她的身世。
這荒草地裏有她的墓碑
淹沒在蔓草裏,她的傷悲;
淹沒在蔓草裏,她的傷悲──
啊,這荒土裏化生了血染的薔薇!
那薔薇是癡心女的靈魂,
在清早上受清露的滋潤,
到黃昏時有晚風來溫存,
更有那長夜的慰安,看星鬥縱橫。
你說這應分是她的平安?
但命運又叫無情的手來攀,
攀,攀盡了青條上的燦爛,──
可憐嗬,蘇蘇她又遭一度的摧殘!
美文解讀
這首以描寫人物為題的詩,一開篇就交代了主人公蘇蘇的身份——“一個癡心的女子”,一個如野薔薇一般風姿綽約的女子。野薔薇是喜歡陽光的落葉攀緣性植物,它的花語就是浪漫愛情。在東西方的文學作品中都不乏對這種佳卉的抒寫。德國大文豪歌德就曾根據一首古代民歌創作了一首著名的詩歌《野薔薇》。歌德以隱喻的方式書寫了小薔薇奮力反抗卻終被野蠻少年摧折的遭遇,委婉地展現了女子無奈的不幸。在徐誌摩的筆下,女子蘇蘇與野薔薇則是二位一體的存在,保有美麗的豐姿和不屈的精神。這樣美好的女子卻被突如其來的災難奪去了青春美好的生命。
有著野薔薇豐姿的蘇蘇如帶刺的野薔薇一般頑強不屈,以滿腔的傷悲化生薔薇。這種死後魂化生為物的手法在古典文學作品中屢見不鮮。望帝春心尚可托與杜鵑啼血的一聲聲“不如歸去”,梁祝也可於墳墓中化蝶雙飛。但是,在徐氏的筆下,苦難並沒有隨著生命的逝去而消亡。雖然化為野薔薇的蘇蘇在自然的懷抱中得到了撫慰,但是難逃再一次遭到摧殘的命運。詩人一改死後魂靈的大團圓式結局,而描述了蘇蘇——野薔薇沒有終結的苦難。對於蘇蘇的輪回的悲劇,詩人雖憐惜哀歎,卻也隻能報以一聲“可憐嗬”,遭摧殘似乎是癡心的蘇蘇無可避免的宿命。詩人讚頌蘇蘇的美好與堅韌,又無力於殘酷的現實,眼見著有價值的生命一次次被吞噬。
我來揚子江邊買一把蓮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