纜車一路向上,頹垣敗瓦在眼前鋪開。和所有的“遺跡”一樣,我們隻能從它占地的尺寸和地基的規模上想象它在2000年前的盛況。遠處是光禿禿的山,綿延成片。一麵巨大的以色列國旗迎著山上的大風,被繃得淩厲無比,招展中發出啪啪的脆響。廢墟上盤旋著幾隻墨黑的烏鴉,哇哇叫著,偶爾停在枯樹或者石頭上,犀利地,像審視一些什麼一樣看著不多的遊人。據說2000年前這裏青草遍地,森林密布,所以才成了西律王的夏宮。這裏當年吸收了希臘的風格,在外圍建築了1500米的雙層高牆,上麵建有38個10米高的碉堡。除此之外,還有一排排巨大的倉庫,儲存了充足的糧食和武器。這一切,都隻能靠想象力還原了。
行走在遺跡裏,仔細看,還能看到還有鋪設細致的引水渠以及羅馬浴室,浴室裏有大理石的石墩,規模頗大。據說當年城堡裏有12個蓄水池,附近有山泉,有瀑布,為了滿足貴族的享樂,甚至還有蒸汽浴室。
然而這裏之所以能成為猶太人的聖地,卻並不在於它曾經有多麼奢華或者壯觀,而在於當年與羅馬人的最後一役。
導遊帶我們穿行在廢墟裏,一路娓娓道來。石牆上都畫著黑線,黑線以上部分是後人新建的,黑線下是2000年前的石頭,它們見證了公元73年,馬薩達那一夜的鮮血。
當年,羅馬王朝和猶太教徒進行了長達7年的戰爭。猶太人且戰且退,全部都退到城堡裏。兵臨城下,四麵楚歌。城下的羅馬人超過一萬人,而堅守馬薩達的猶太人,連女人和兒童在內,不過967人。
公元73年4月15日,羅馬人點燃柴火,準備最後攻城掠地。馬薩達要塞裏的猶太人領袖發表了最著名的演說。那一段悲壯卻凜然的演說:“我們是最先起來反抗羅馬,也是最後停止抗爭的人。天亮時我們將不再抵抗,感謝上帝給了我們這個機會,當我們從容就義時,我們是自由人。不論敵人多麼希望我們做活俘虜,但他們沒有辦法阻止我們。遺憾的是我們沒能打敗他們,但我們可以自由地選擇與所愛的人一起去死。讓我們的妻子沒有受到蹂躪而死,孩子沒有做過奴隸而死吧!把所有的財物連同整個城堡一起燒毀。但是不要燒掉糧食,讓它告訴敵人:我們之死不是因為缺糧,而是自始至終,我們寧願為自由而死,不為奴隸而生!”
寧為自由而死,不為奴隸而生。猶太人導遊誦讀到這一句,眼眶已經盡紅。山風凜冽,吹得人鼻子一酸。
我們走到一個小的廣場,這裏就是當年猶太人集體自殺的地方——或者準確地說不能稱之為自殺,因為這有悖於他們的宗教。當年,為了不違背教義,也不淪為奴隸,他們抽簽選出10名勇士作為執行者。所有的人平靜地躺在地上,母親抱著孩子,接受自己親密的同族、戰友,刺向自己的仁慈的一劍。這一劍成全了他們的自由。
然後,剩下的10人再抽簽,一人處死剩餘的9名同袍,最後自盡。於是,所有對教義的違背之罪,他一人擔當。
次日羅馬人長驅直入,發現,比拚死抵抗更可怕的,是淩晨血腥的寧靜。他們發現自己辛辛苦苦攻克的是一座死城,裏麵有960具屍體。其中有2名大人和5名小孩幸存,把這個血淚寫出來的馬薩達故事流傳了整個猶太人的曆史。
自此,馬薩達成為了猶太民族進行傳統教育的場所。每一個以色列士兵在新兵訓練時都必須在這裏發誓:馬薩達將永不陷落!
在那個曾經被鮮血染紅了的廣場邊上有個小小的石室,很小,隻能放下一張桌子,一把椅子。裏麵有一個人,背對著所有的一切,沉浸在他手下抄寫的潔淨聖經裏。
據說猶太人的潔淨聖經必須由修習聖經多年的修士親手抄寫。在抄寫之前,必須依律完成猶太人的大潔與小潔方能動筆。每次抄到“上帝”一詞之前,則必須離開抄寫室,再依律完成自潔和禱告,才能寫下這個詞語。所以,一部潔淨聖經需要一個修士數年時間才能抄寫完畢,也因此價值不菲。
因為這裏是馬薩達,是猶太人的聖地,於是,在這裏完成的潔淨聖經也就因而有了不一樣的含義。
太陽升到了最高處,它沉默無語,威力巨大。有一隻鷹高高地盤旋在藍天之下,黃土以上。原來,這裏就是馬薩達。蛇形道上偶爾還能見人拾階而上,我開始明白他們的虔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