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種敵害是海螺(拉丁學名:Buccinum undatum)。這一軟體動物是用它的肉足抓住牡蠣,在硬殼上鑽出一個洞,然後吸吮掉殼裏的肉。這個洞是被齒舌(radula)鑽成的,齒舌成帶狀,如銼刀般。很多軟體動物的嘴下部都有齒舌。海螺的齒舌由約250顆牙齒組成,我曾經看到過一個海螺用足包住一個已死的小龍蝦(crayfish)的一端(如圖所示),小龍蝦先被抬起,再被放下,不過在放下之前,海螺已經鋸開部分蝦殼。有時,貽貝(mussels)也會對養殖場造成極大破壞。它們不僅會將身邊的汙泥都藏匿起來,還會使其逐漸蔓延,使牡蠣窒息。貽貝是星魚的一道美食,所以雖然星魚吞食牡蠣,但同時也減少了貽貝的數量。在一個已經被貽貝控製的大牡蠣養殖場,我們引入星魚,做了一個實驗,它們很快就消滅了貽貝,當養殖場內所有的食物都被消滅後,它們就離開了。

最後,螃蟹會敲開幼牡蠣的殼,吞食殼內的肉。通過以上描述,我們可知,牡蠣在經受最後一道“考驗”——上餐桌之前,還得經過多道苦難磨練。

海洋內很多生命形式雖然比星魚和牡蠣小,但也很值得收集與觀察,如蟹苗、各種蠕蟲,以及生長中的魚。

可通過兩種途徑獲得微生物:首先,拔起海草,會發現其中有大量的有趣的海生生物,要拔海草,可用船上的帶幾個鉤子的棍棒沿著海底拖拉。其次,在水裏拖網。

糠蝦(mysis)就是用這種方式收集到的有趣的甲殼類動物之一。這種甲殼類動物相當奇特,它身體的附器上有兩個聽囊(auditory sacs)。照片中的聽囊清晰可見,看起來像兩顆小眼睛。

關於海洋中的一種生物捕食另一種生物的方式,我們已進行了不斷地介紹,但是,萬事皆有源頭,所以談論到魚類的終極食物,我們得注意原生動植物這種微動植物形式,其中最為重要的為矽藻(diatoms)。原生動物(protozoa)和原生植物(protophyta)都隻含一個細胞,據目前發現,是海洋中的最低級的生命形式。

海豹以鱈魚為食,鱈魚以牙鱈為食,牙鱈以黍鯡為食,黍鯡以水蚤(copepod)(常在海洋內出現的一種小甲殼類動物)為食,水蚤以原生動物和矽藻為食。

此外,魟魚吃歐鰈,歐鰈吃蠕蟲,蠕蟲吃各種低級形式的海洋生物,而這些生物靠矽藻生存,所以原生動物和矽藻是食物鏈的末端。既然每個原生動物和矽藻都隻含一個體細胞,還不夠大頭針尖的大小,那麼,它們是如何滿足其他生物的大量需求的呢?

據計算,如果一個矽藻分裂成兩個(一天內這一情況會發生五次),那麼到月底,如果沒有發生什麼破壞,會形成一個一百萬倍大的團,如太陽般大小。所以我們看到,矽藻和微小植物構成了海洋的“牧場”,包括人類在內的一切最終都是依靠它們獲得食物。

現在可將海洋內的生命簡單地分成三大類。首先,魚和一些在海洋內漫遊的甲殼類動物為一類;其次,棲息在水底的生物為一類,如海草、海綿、貝殼類動物、星魚,以及具有定棲習性的魚;最後,被海潮和急流卷得到處都是的生物為一類,每盎司海水裏都有這種生物。第三類生命形式又叫浮遊生物(plankton),浮遊生物中,矽藻是最為重要的一類。

為什麼像亨森和赫德曼這種具有超常海洋生物知識和能力的人,會花掉或正在花如此大量的時間對浮遊生物進行研究?原因在於它是一切生物的食物鏈終端,而且如要弄清楚魚類生活的有利條件,必須先對浮遊生物有一個全麵的 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