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尹池為荊使於宋,司城子罕觴之。南家之牆,犫於前而不直;西家之潦,徑其宮而不止。士尹池問其故,司城子罕曰:“南家工人也,為鞔者也。吾將徙之。其父曰:‘吾恃為鞔以食三世矣,今徙之,是宋國之求鞔者不知吾處也,吾將不食。願相國之憂吾不食也。’為是故,吾弗徙也。西家高,吾宮庳,潦之經吾宮也利,故弗禁也。”士尹池歸荊,荊王適興兵而攻宋,士尹池諫於荊王曰:“宋不可攻也。其主賢,其相仁。賢者能得民,仁者能用人。荊國攻之,其無功而為天下笑乎!”故釋宋而攻鄭。孔子聞之曰:“夫修之於廟堂之上,而折衝乎千裏之外者,其司城子罕之謂乎!”宋在三大萬乘之間,子罕之時,無所相侵,邊境四益,相平公、元公、景公以終其身,其唯仁且節與?故仁節之為功大矣。故明堂茅茨蒿柱,土階三等,以見節儉。

【譯文】

士尹池為楚國出使到宋國,司城子罕宴請他。子罕南邊鄰居的牆,擋住了子罕堂前而不能看正麵的遠方;西邊鄰居的積水,從子罕住處流過卻不加製止。士尹池問子罕這是什麼原因。子罕說:“南邊鄰居是工人,做鞋幫的。我準備讓他搬遷。他的父親說:‘我依靠做鞋為生已經三代了。現在搬遷,宋國買鞋的人就不知我的住處了。這樣,我將不能養家。希望相國憐憫我。為了這個緣故,我叫他不要搬家。西邊鄰居地基高,我的住處低,地上積水經過我的住處方便,所以沒有禁止。”士尹池回到楚國,楚王要興兵攻宋,士尹池勸說楚王道:“宋國不可以攻伐。宋國的國君賢明,國相仁慈。賢明的人能得到人民的擁護,仁慈的人能任用人。楚國攻伐,不僅沒有功勞反而被天下人恥笑!”所以楚國放棄攻宋而攻鄭。孔子聽到這件事後說:“在朝廷上修養自己的品德,就可以擊退敵軍於千裏之外,講的就是司城子罕吧!”宋國夾在三個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之間。在子罕當政時,沒有外敵的侵犯,邊境四麵都受到益處,子罕輔佐平公、元公、景公一直到終身,這大概正是因為他既仁慈又節儉吧?所以仁慈節儉的功勞是很大的。周朝處理政事的明堂是用茅草蓋的屋頂,用蒿杆做的屋柱,土台隻有三級,用此來表示他的節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