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仲有病,桓公往問之,曰:“仲父之病矣。漬甚,國人弗諱,寡人將誰屬國?”管仲對曰:“昔者臣盡力竭智,猶未足以知之也。今病在於朝夕之中,臣奚能言?”桓公曰:“此大事也,願仲父之教寡人也。”管仲敬諾,曰:“公誰欲相?”公曰:“鮑叔牙可乎?”

管仲對曰:“不可。夷吾善鮑叔牙。鮑叔牙之為人也,清廉潔直;視不己若者,不比於人;一聞人之過,終身不忘。勿己,則隰朋其可乎?隰朋之為人也,上誌而下求,醜不若黃帝,而哀不己若者。其於國也,有不聞也;其於物也,有不知也;其於人也,有不見也。勿己乎,則隰朋可也。”夫相,大官也。處大官者,不欲小察,不欲小智,故曰:大匠不斫,大庖不豆,大勇不鬥,大兵不寇。桓公行公去私惡,用管子而為五伯長;行私阿所愛,用豎刀而蟲出於戶。

【譯文】

管仲有病,齊桓公去探問他,說:“你的病很重,病得很厲害,國人不避諱地說你要死,我將把國家托付給誰呢?”管仲回答道:“從前,我曾用盡力量、用盡心智去了解人,還沒有了解到有這樣的人呢,現在病重,在旦夕之中就可能有生命危險,我哪裏還能談這件事?”桓公說:“這件事是國家大事,希望你告訴我。”管仲恭敬地應諾,說:“你打算用誰為相?”桓公說:“鮑叔牙可以嗎?”

管仲回答道:“不可以。我與鮑叔牙相友善,他的為人是:清明廉潔正直,見了不如自己的人,就不能平等看待;一旦知道別人的過失,就終生不會忘記。”桓公說:“不得已,那麼隰朋可以嗎?”管仲回答說: “隰朋的為人是:他記識上世賢人,且能效法他們,又能不恥下問,自愧不如黃帝,又哀憐不如自己的人;他對於國家大事,有些不該管的,他就不管,不包攬一切;他對於事情,有些不該知道的,他就不去了解;他對於人臣,有不該看見的,就裝著看不見,能寬厚待人。不得已,那麼隰朋是可以的。”國相是很大的官。身處大官的地位,不應該在小的地方去苛求,不要耍小聰明,所以說:“技藝高超的木匠,不去親自砍祈;善於烹調的廚師,不會親自去擺設祭祀物品;有過硬本領的兵士,不去侵害別人。”桓公行公正,去私惡,重用管仲而使自己成為春秋五霸的首領;如果他行偏私,講私愛,重用豎刀,死後九個月過去了也無人來安葬,致使屍蟲流出戶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