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功能、血氣分析
一、目的要求:
(一)掌握常用血氣測定指標的正常值及臨床意義。
(二)熟悉肺功能檢查的內容、方法及臨床意義。
(三)熟悉常見酸堿平衡失調的類型及判斷指標。
(四)了解血氣測定時采集標本的方法及注意事項。
二、實習內容:
(一)肺功能檢查的臨床應用:
1.判斷肺功能。
2.鑒別通氣障礙的類型。
3.預計耐受手術能力,進行勞動力鑒定。
4.顯示氣體分布,氣體交換基本狀態,進行呼吸生理的研究。
5.判定藥物的治療效果。
(二)常規肺功能檢查項目、方法及意義:
1.肺容量測定:
內容及測定方法:
(1)潮氣量(VT):平靜呼吸時,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氣量。
(2)補吸氣量(IRV):平靜吸氣後所能吸人的最大氣量
(3)補呼氣量(ERV):平靜呼氣後能繼續呼出的最大氣
(4)殘氣容積(RV):補呼氣後,肺內不能呼出的殘留氣裏。
以上4種為基礎容積,彼此互不重疊,可直接測定。
(5)深吸氣攝(IC):平靜呼氣後能吸人的最大氣量,由VT+IRV組成。
(6)肺活量(VC):最大吸氣後能呼出的最大氣量,由IC+ERV組成。
(7)功能殘氣量(FRC):平靜呼氣後肺內所含有的氣由ERV+RV組成。
(8)肺總量(TLC):深吸氣後肺內所含有的總氣量,由VC+RV組成。
以上4種容量是由2個或2個以基礎容積組成。殘氣量需用密閉式氦/氮稀釋法或體積描記法測得。
2.通氣功能測定:
(1)內容(含正常值及意義)
1)每分鍾靜息通氣量:在基礎代謝情況下(或靜息狀態下),每分鍾所呼出的氣量,也就是維持基礎代謝所需要的每分鍾通氣量。VE=VT×RR(呼吸次數)。正常人約8~101。
2)肺泡通氣量:靜息狀態下每分鍾吸人氣量中能達到肺泡進行氣體交換的有效通氣量。VA=(VT一死腔量)×RR或VA=VT×RR—死腔量×RR。正常人約5.5L/min(分)。
3)最大通氣量:指在單位時間內以盡快的速度和盡可能深的幅度重複最大自主努力呼吸所得到的通氣量、MVV是一項簡單的負荷試驗,用以衡量肺組織彈性、氣道阻力、胸廓的彈性和呼吸肌的力量。
4)用力肺活量:指最大吸氣至TLC位後以最大的努力、最快的速度作呼氣肺活量達RV位。
5)用力呼氣1秒量:指最大吸氣至TLC位後1秒之內的快速呼出量。常以一秒率表示,正常人1秒能呼出FVC的70%~80%,阻塞性通氣障礙者FEV1%或一秒率下降。
6)最大呼氣中段流量:由FVC曲線上計算獲得用力呼出肺活量25%~75%的平均流量。流量下降反映小氣道阻塞。
7)呼氣流速峰值:用力呼氣流速最高峰值,用以作為支氣管舒張試驗時的觀測指標及哮喘病人家庭自我監控病情的指標。
8)通氣儲備:通氣量的儲備能力。
(2)方法:(略)
(3)臨床應用:
(4)支氣管舒張/或支氣管激發試驗測定,臨床用以判斷氣道阻塞的可逆性程度。
3.小氣道功能測定:小氣道是指支氣管內徑≤2mm的氣道。測定方法:最大呼氣流量一容積曲線是指受試者在最大用力呼氣過程中,將其呼出的氣體容積及相應的呼氣流量描記成的一條曲線圖形,簡稱F-V曲線。其50%肺活量時最大呼氣流量,25%肺容量時最大呼氣流量可作為小氣道阻塞的診斷依據。